抓住“发微”,解读“发微”——我教《剃光头发微》
这是一篇典型的杂文。一是材料丰富,谈古论今,联系纵横,充分体现了杂文取材之"杂"的特点,二是文章大中取小,以小见大,声东击西,迂回曲折,充分体现了杂文的艺术情趣。解读本篇文章,对学生了解杂文的特点与艺术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发微"据《高级汉语大词典》解释,意思是"阐发微妙之处"。"阐发"者,阐明并发挥的意思,所以它也包含着生发、发散、联想的意思在内;"微",也有小的意思。发微也含有从小处着手的意思。这样题目本身就暗示文章的写法思路,抓住它就抓住了解读文章的钥匙。抓住题目中"发微"一词,引导学生解读文章,即可穷尽文章之奥妙。
一、由、"微"入手,理解以小见大的手法与文章的主旨。
提问:微者小也,本文因何事而发?
生:剃光头事件。学生找到第3小段,并读。
师:乡巴佬剃光头还是剃平头由谁来决定?为什么由他来决定?
理发师--掌刀
师:文章借这件小事想谈什么问题?针对社会上的什么人什么现象来谈?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有权者--弄权(耍权)
警示有权者慎用权力,提醒社会要加强对玩弄权力祸害百姓者的监督与惩治。(概括理解78两段的重要句子)
师:这种以日常生活小事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写法叫什么?这种在文章最后表明主旨的写法叫什么?前三篇杂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以小见大 卒章显志
二、抓住"发",体会文章谈古论今,纵横联系,以"杂"取胜的写法,由远及近,迂回曲折的构思方法。
师:发含有发散、生发、联想的意思。文章以"剃光头事件"为触发点联想到了哪些有关的材料?它们与主材料及主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生:梳理课文,寻找材料,理解联系。指名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列举材料。
1、清初汉人被迫留辫子。
2、清末回国留学生带假发。
(a.鲁迅《头发的故事》)
3、旧社会理发师受贱视
4、石达开写的对联对理发师平等亲切
(来信:剃光头事件)
5、古代的一种刑罚"髡"
6、外国也给犯人剃光头
(b.胡适的"小心求证")
梳理:
头发(与政治有关,与结尾谈到政治暗合1、2)--理发师(旧社会受轻视,新社会却又歧视别人,形成对比3、4)--剃光头事件(引出现实事件)--再说剃光头事件(古代的、外国的与现在对比,否定与政治或人格的差池有关)--有权者当耍权。
讨论:取掉6个材料,文章的主旨与结构有什么影响?由此自然就可理解引用的材料使文章内容丰富,使文章结构迂回曲折,廊回曲道,而不突兀生硬的作用。
由于时间紧,学生基础的原因,语言的障碍等,还没有时间来品味语言,这是一个遗憾。
二○○四年四月二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