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中学高考传奇折射中国教育现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时间:2007/11/5 23:21:2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560
获得数学联赛三等奖的小学老师
黄冈奥赛,那些人、那些事
卞清胜老师今年58岁,前年才评上特级教师。“58岁是界限,评了算了。”他嗓门特大,居然还是黄冈中学唯一用耳麦讲课的老师,站在台上酷得像个明星。在黄冈中学的光荣墙上,清华、北大榜每年常换常新,但捧奥林匹克奖牌的人永远留存。1981年,卞清胜和龚霞玲、陈鼎常一起从黄冈师院毕业,回到母校黄冈中学教书。20多年他们一直是奥赛的顶梁柱。“现在又看重高考状元了,状元只是效应,只有一个,最成功的不一定就是状元。”卞清胜说,“金牌也一样,多少比奥赛更复杂的事啊!”
胡小军:“三等奖”获得者的小学老师生活
36岁的胡小军戴着牙套,接了几个朋友催他去聚餐的电话,都开心地告诉他们:“卞老师让我接受采访。”胡小军在黄冈市实验小学做数学教师。“我刚来实验小学教书的头几年,同事们只知道我是黄冈师范学院的专科毕业生,没人知道我是黄冈中学毕业的。”1986年胡小军以569分的中考成绩进入黄冈高中,卞清胜老师成为他的班主任。“当年黄冈市的孩子只要526分。黄冈市下属的县,都是农村孩子,分数比城里孩子高太多。那一年我们黄梅县一共录了20个学生,而我是我们村中学历史上第一个考进‘黄高’的。”尽管从小就是村里成绩最优秀的孩子,胡小军在黄冈高中最好成绩是第100名,最差是第200名,属中间等级,一开始没有被推荐参加每个周末的奥赛训练班。“我小时候老听村里人夸我聪明,不用学习就能考好,我也一直这么告诉自己,其实天知道,我只要有亮光的时候都在学习。”胡小军在黄冈高中的第一年,渐渐给自己定了位:“我爸爸在渔场工作,他们那儿有个上北大的孩子,一直是我的偶像。我考上‘黄高’之后,所有的村里人都相信,我肯定能出人头地。”胡小军自己的想法是华中理工大学,“比较实际,而且我肯定能考上”。
命运的转折始于高二第一学期。黄冈中学每学期举办一次数学竞赛,前15名可以进入奥赛训练班,替换被淘汰下来的学生。胡小军恰巧考了第15名。“本来我已经觉得自己并不聪明,只是刻苦,要认真备战高考了,但这次考试之后我就开始了数学竞赛训练。”刻苦让他最终取得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三等奖,在“黄高”的榜单上与三四十名学生并列。而班主任卞清胜当时正在为了保送名额烦恼。“我们那时的奥赛正是红火的时候,现在一等奖保送还有可能被大学退回来,那时候连三等奖各大学都来抢着要。”大连理工大学找到了卞清胜,希望能提前挖走一个。“我说,你们别想了,我们的学生连上海交大、复旦还不去呢。他们说,我们不敢奢望一等奖和二等奖的,给个三等奖的孩子就行。”卞清胜第一个找的并不是胡小军。“我找到了一个家是黄冈市的学生,一开始和他讲,他还不做声,我就劝他说,老师知道你想考华中理工大学,可是高考还是有风险,万一你上不了呢?结果学生被激恼了,你说我考不上,我考得还要更好!”这个学生后来考上同济大学建筑系,现在成了万科地产知名的设计师。卞清胜又找到胡小军,“我想他是农村孩子,毕竟经济压力大些,没想到他也一口就给回绝了”。“当时我只知道清华、北大和武汉的学校,大连理工大学根本不知道。那天我们村长和我爸爸刚好来看我,我都没有把保送的事告诉他们,那时我沉住气,一心要考最好的大学。”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胡小军考到了第44名,清华、北大就要变成现实了。父亲也从乡下赶来,告诉卞清胜,儿子其实想考北大。“我从参加奥赛开始,就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整晚睡不着觉。”胡小军和农村的家人缺乏沟通,“卞老师又太忙”。他不好意思打扰,“我想了个办法,在高考之前买安眠药来吃”。胡小军停顿了一下,平静地笑了。
结果,胡小军的高考成绩只比黄冈师范专科线高了1分。“我知道成绩后,回到宿舍躺了几天。父亲来了,他找到卞老师,要他无论如何也把我录取到师院去。”卞清胜说:“我坚决反对,连黄冈师院的老师都来找我,让我劝胡小军复读一年,这孩子上专科太可惜了。”但胡小军完全听从了父亲的决定。“那时复读对于父亲来说,是耻辱的事,我们家也供不起了。在我们村里,甚至有几年的时间,大家都不知道我上了专科。在他们看来,农村孩子上了黄冈高中,还考不上最好的大学,简直不可思议。”说到这些,胡小军相当释然。他仔细地解释了专科毕业时的情况,“我怎么也不想回到农村去,因为我大学数学竞赛还得过全国三等奖,师院把我分在了算是比较好的黄冈实验小学”。实验小学的老师大多是湖北省各地属师范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来自农村,因为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就选择了师范中专学校。同事们渐渐知道了胡小军的历史,有不会的题目,都来找他,他一下子就能写出答案。“这有什么用呢?小学已经取消了数学竞赛。”胡小军坦然地面对了现实,“我以前还不安心工作,想考研,现在已经乐于自己的工作了。”前两天单位组织去大连玩,他特意找了个空当,带4岁的儿子去了趟大连理工大学。“真漂亮啊!儿子说,‘爸爸,要是你当年保送来了这里,我们就不用在黄冈待着了。’”
黄冈的金牌榜样:王菘、库超
相比胡小军,和他同时代的王菘、库超成为奥赛的偶像。1990年,第31届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将中国学科竞赛的热潮推向顶峰。由于中国第一次获得主办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权力,得奖者不仅被媒体广泛地报道,还受到国家主席接见。而在这次本土比赛上,中国队的6名选手有2名来自黄冈高中。王菘取得了金牌,库超拿到银牌。黄冈中学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
王菘是冠军得主中最像数学家的一位。黄冈中学的老师和学生们集体把王菘等同于陈景润这样的天才,因为他不修边幅的外表和怪异的性格,留下了太多逸事。胡小军上高三时,与高一的王菘、高二的库超同上一个奥赛训练班。“王菘老是拖着长鼻涕,也不擦。上课时一定要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不看黑板,好像睡着了一样,其实听得极其认真。”他写的数学答案,老师们总是要猜着看。无论是陈鼎常、祁锦英还是卞清胜,都认为,王菘思维跳跃得太厉害,老师们对他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他的智商和思路已经超越了老师们。“王菘在平时不能算前面的学生,因为题目太容易,显不出他的能力。”1990年对于王菘非常幸运。“那一年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库超得了第一,而王菘连入选资格都没有。”卞清胜说,那一年的竞赛题目太简单,“我一看到题,就知道完了,王菘被埋没了。”但是因为中国是主办国,“害怕简单的题目挑不出来人”,于是破天荒又进行了一次全国竞赛。卞清胜说,如果没有第二次比赛,王菘也只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第二次竞赛的题目极难,王菘顺利超越了所有选手,成为当年头号种子。1990年和1991年,王菘连得两块奥数金牌。王菘两连冠的成绩在当时很不容易。“中国从1986年开始,已经成为国际奥赛、特别是数学的得奖大户。每年争得最凶的不是在国际上,而是在国内,基本上所有的中学都把最好的学生送进了奥赛训练队伍。”黄冈中学曾经的校长曹衍清说,恰巧王菘赶上了“全国奥数热”的机遇,而国务院总理就因为1990年接见王菘,才对黄冈中学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给我们题了词。”黄冈中学因为王菘的两块金牌占据了奥赛的霸主地位。王菘保送北大,现依然在中科院专攻数学,是黄冈冠军中极少数一直留在数学专业领域的人。
有趣的是,黄冈中学的学生更愿意把银牌获得者库超当做偶像。继胡小军之后考来的同村的于红,和库超是同班同学。“库超长得很帅,有点像黎明。于红本来学习就不错,一心要比库超,后来和他一起上了北大,又一起出了国。”和天才王菘不同,库超对篮球、足球精通,人缘很好,一直当班长。因为太爱玩,参加国家队集训还被教练劝说,要收心,更不能带动其他同学。库超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我要当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如果不能做到最好,宁肯不做。”在北大三年级的时候,库超申请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数学博士,经过5年学习,他放弃了数学梦想。“在美国人看来,自己数学学得好,参加个竞赛、拿个奖牌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但这跟以后选择什么职业没有什么必然关系。但在我自己看来却不一样,觉得参加竞赛拿奖,就要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去做一名伟大的数学家,毕竟科学家是儿时最崇高的职业梦想。”库超留在了美国,他说自己还是一个“俗世”的人,“吃饱穿暖更重要,现在过得很充实”。
骄傲的双满分:龙飞
“龙飞是198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第一个双满分,也就是预赛和决赛全部满分的学生。当时获得了特等奖。”尽管此后也有一些双满分的学生出现,但是龙飞与众不同。“当年是有一道题目出错了,全国学生居然都照着做了出来,只有龙飞看出了问题,把正确题目和解答都写了出来。他的勇气和水平实在给我们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了。”胡小军是龙飞的同班同学。龙飞的母亲祁锦英,是黄冈高中辅导王菘和库超的数学老师之一。她说自己很喜欢王菘,“王菘性格很直,龙飞是我儿子,是王菘的师哥,但是王菘在我训他的时候就会反驳,‘我肯定好好学,才不像龙飞那样吊儿郎当’。”龙飞,同样被看做黄冈中学的一个另类传奇。
祁锦英教学优秀但性格倔强,她强调自己对王菘和库超倾注了极大心血,对黄高“冠军是老师们集体的荣誉”的说法也不以为意。直到现在她还保留着《湖北教育报》报道的文章,那张黄得发脆的报纸上,被她用红笔划出“王菘和库超的课外指导教师祁锦英……”她一字一句地念,对此不满了20年。祁锦英现在更愿意讲王菘和库超的故事,对龙飞总是一笔带过。“我儿子太骄傲了。要是达不到预期值,就会彻底灰心。”祁锦英本来是带龙飞所在的高三数学竞赛班,因为高一的王菘、高二的库超特别优秀,她也同时辅导。卞清胜说龙飞都不用老师教,“我好不容易找到国内一本好一点的书给他看,他一个星期就看完了。因为里面大部分的题目他都见过了”。胡小军说,“龙飞上课其实特别用心,唯独他妈妈的课,他表现得很奇怪。有一次他妈妈正在台上讲,他突然站起来,一言不发就大步走出了教室。当时祁老师特别尴尬,愣了半晌,才苦笑说:‘大家千万别学我儿子。’”虽然老师和同学都说龙飞调皮,但胡小军觉得龙飞好像故意要给母亲难堪。
龙飞得了双满分,很快进入冬令营,准备国家队6人选拔。冬令营的选手等于保送进了北大、清华,龙飞刚刚得到北大的保送生录取通知,就放弃了冬令营的训练。他买了无数的小说回来看,天天下棋、踢球,坚决不再看一眼数学题。无论老师们怎么做工作,龙飞执拗地不再参加国际奥赛。这样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放弃,对祁锦英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祁锦英被问及儿子的事,总是很惭愧:“只上了北大的物理系,又不是特别好的系。”在北大,龙飞依然不肯按照常规走,他不愿意出国。“工作时去了武汉,现在自己开个小公司。他什么事也不听我们的了。”祁锦英说到儿子总是一句话,“他太骄傲了”。
13岁上高中的外地冠军:倪忆
这些黄冈中学的学生,特别是竞赛金牌获得者,都是黄冈地区的学生。倪忆13岁从十堰一中初中部考入黄冈高中九班,16岁成为黄高仅有的外地冠军。他是现任校长陈鼎常亲自为第一届黄冈“九班”、也就是湖北省理科实验班挑选的苗子。1994年,全国理科实验班和各省理科实验班同时开始招生。初中时期已经名声显赫的倪忆,先在北师大投考了全国理科实验班。全国理科实验班针对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由国家教委主办,每年4个班,分别设在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在北京举行招生考试,对象是在全国初中数理化联赛的优胜者,总共录取100人左右。倪忆没有考上。陈鼎常当时就去全国理科实验班的阅卷组寻找朋友,希望能推荐比较好的湖北学生。阅卷组老师们推荐了13岁的倪忆。回到湖北后,倪忆参加了湖北省第一届理科实验班的招生考试。倪忆回忆说:“那年湖北省教委在黄冈中学和武钢三中办了两个实验班,可以从全省招生。当时市教研室的一位周老师很热心,从中牵线,让我到黄冈去。我小学时,母亲曾把《人民日报》上对黄冈中学的报道剪下来给我看;初中的数学老师曾把一本写黄冈中学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之光》给我看。所以我对黄冈中学一直非常景仰,但从没想过自己能到那里读书。”
“九班”从全省范围内招生,第一次出现了倪忆这样的外地理科尖子,由数学带头人陈鼎常做班主任。这位现任校长兼金牌数学教练非常严厉。倪忆最快乐的记忆,就是陈老师每次出差,班里就会疯狂地打牌。“我们班虽然说是湖北省理科实验班,但从黄冈以外来的学生很少,可能别处的学校不愿意放人。除了我以外就只有两个潜江的和两个黄石的,而那两个潜江学生只上一年就回去了。”倪忆1997年获得国际“奥数”金牌,2003年在普林斯顿研究低维拓扑,今年将去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继续博士后学业。陈鼎常对于倪忆的最高赞赏却与学业无关:“一个13岁的孩子,从黄冈到十堰有500多公里,他就这么一直独来独往的,居然没有走丢过。”(记者 葛维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