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佚名|  时间:2004/11/7 9:43: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13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
  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人。语文教学肩负着重要的神圣使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其本身包容了严密的科学性和强烈的艺术性,其听说读写的要求蕴含了丰富多彩的创造性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运用创造性因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种创造性品质,并以此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才算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选入教材中的课文,决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
  成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保证,它既能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又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如有的教师在教小说《祝福》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写的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者为何以“祝福”为题呢?学生为了解开这个疑问,就会给自己列出一系列的题目,通过阅读课文反复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
  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样式的想象。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的有所创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高层次的分析。好的作品其蕴含总是十分丰富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之未见。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满足于“众说”,而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我在教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一方面对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归纳出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又囿于此,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撇弃传统的偏见,以平等的眼光,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仔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结果,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大家还看到了主人公性格中闪光的一面——恪守信誉,自尊自强这一难能可贵的优质品质,从而大大丰富了人物形象。
  再次,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积极探讨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于学习的积极性。吕淑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吕先生的一个“活”字,道出了语文教学中“贵在激活”的道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从激发求知热情为前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巧妙地提问设疑,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踊跃尝试探索,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教学中不但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一个教学式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点燃后,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中学课文所选的文章,大多选自名家权威之手,但也不可能尽善尽美,要引导学生不固守常规性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能对课文中的疑问造句提出质疑,而且能就文章思想内容,语言特点系进行评价,这样逐渐形成习惯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增强了主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创造思维的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