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技巧探析

作者:广东汕头潮阳实验学校 石福强  时间:2007/11/20 8:38:1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244
  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山水游记与寓言小品都有很高的水平。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而被贬于永州所作的《永州八记》则是他游记的代表之作,作品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和对自己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的特点,而《小石城山记》则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之一。
  《小石城山记》和其他的游记名篇一样,作者借写“类智者所施设”的小石城却“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命运既委婉又深沉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那么作者是怎样巧妙的抒发了这种情感的呢?这篇文章采取象征的手法,其实小石城的命运便是作者命运。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除了这一点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文章当中不可忽略的一处细节描写。
  文章当中第一部分为作者客观描写小石城部分,而作者的情感酣畅淋漓的得以表达则是集中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采取议论的方式,直接的传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一腔忧愤。然而在第一部分看似客观冷静的叙述中也有一处表达了作者的满腔的忧愤的,那就是下面细节的描写。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这一段细节描写在表面上写的是作者往小潭里投石,传来阵阵的激越的声音,很久声音才停止下来这一景象,我们分析的也不外乎在于描写小潭的静澈。然而我们忽略了背后向潭里投石的作者。我们设想一下这个画面:
  作者静静地坐在小潭边,没有一个人,百无聊赖的他拿起一个石子投向小潭,传来的激越的声音在这寂静里蔓延开来,作者凝神听着,许久,许久,声音才渐渐的消失在这旷无人烟的沉寂里。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能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孤独。谁会一个人作者呆呆得坐在小潭岸边,年愈不惑的作者又为何无聊的拿起石子投潭,声音又为何偏偏是激越之音?这些极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真实而又巧妙的表现出了作者被贬后心中极端的忧郁与孤独。看似客观冷静的对景物的描绘的背后其实蕴涵着一种深深的情感在里面。这也正三体现评论者所说的柳宗元文章“竣洁”的艺术风格。
  如果我们能够联系柳氏的其他诗词,可能这种对景物看似客观冷静描绘的背后其实蕴涵着一种深深的情感特点体味的会更深。
  《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表面上看来,这句诗表现的是一个老人在雪中钓鱼的情景,其实在画面的背后表现的是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的的品行。而类似的手法在他的《溪居》中也能够体现出来。
  「溪居」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作者整首诗描述的是作者在“溪居”的情景,作者更多的仍是客观冷静的叙述,然而作者最后一联“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在表面上写的是作者在寥廓的楚天长啸的情景,这一细节其实表达的是作者那满腔的孤愤。
  而通过客观冷静的细节描写来表达浓郁情感的手法,在《凡尔登的湖》里面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作者不厌其烦的描写“捞斧头”的情景,其实在背后是作者对自然的无限热爱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种客观冷静的细节描写背后蕴含着深深的情感的手法中,客观冷静的描写与强烈的主观色彩二者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能够给人一种很强的情感冲击力,所以它对我们更深刻的把握作者的情感有很重要的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