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与答问——问读法例谈

作者:遥远  时间:2007/11/20 15:43: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40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
  ——爱因斯坦
  提问与答问是素质培养与应试高分的统一。
  提问可以引导我们学会探究,诸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变换方式、化繁为简等等,从而发现独特而有价值的问题,为我们进行探究打开大门。而答问,则可以引导我 们学会研究,诸如广泛搜集、分析筛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等,从而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达到研究的目的。
  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的。新课改要求建立参与、探究、合作的课堂,我们通过自学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交换资料、讨论探究,直到解决问题,这就免不了要参与、要合作、要探究。同时这也与考试统一了起来。考试是命题者提问与答问,如果我们自己能提问与答问,甚至提问考同学或老师,考试还有什么应付不了的?
  语文学习怎样问怎样答?我们以2004年高考全国卷诗词鉴赏题用过的一首词为例加以说明。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首先是弄明白问什么。
  一是问字词、问句子、问段落、问标点等。
  生难字词都可问,如“縠”“棹”“肯”“爱”等,如果没有问字词的意识,恐怕会把这些字词放过,特别是“肯”“爱”(联系句式——反问句,“肯”“爱”这里是“岂”“吝”的意思),从而入不到诗门。
  句子里外意义均可问,比如第一句如果对浅字“渐觉”敏感一下,或许还会提出今年高考一样的问题:为什么用“渐觉”?看上阕后三句,就会一下子领悟:春的风光正是的一层一层展开。既然“渐觉”一词统领上阕,再将问题引伸一步,岂不是高考原题(这首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2004年高考全国卷乙第16题前半节)了吗?而且解答此题也不会答什么化静为动、色彩配合、通感、拟人之类了。
  问段落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化繁为简。比如上阙写景,写什么景?传达出一种什么情调;下阙议论,议论什么?传达出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问标点,凡是比较奇特的地方都要敏感,比如“肯爱千金轻一笑?”为什么用问号?有的版本用句号,恰当吗?
  二是问篇章(结构)、问内容、问思想、问感情、问技法、问语言、问风格等。
  篇 章(结构)往往与行文的顺序联系在一起,而行文的顺序无非是时间、空间、逻辑三种。像本词只有上下阕,上阕写景,下阕议论,当说是逻辑顺序了,问题也就出 来了:上下阙的联系是什么?能联系上吗?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因为就有人认为上下阙感情不协调!这就需要进一步问内容、问思想、问感情:写的是什么 景?议论的是什么?反映什么思想感情?这里还要联系时代与创作背景,才能作出正确解释。
  问技法、问语言、问风格、问特色,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比如读到“红杏枝头春意闹”时,如果敏感到作者措辞与众不同,就有问题了,而且可能提出与高考差不多的问题:“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004年高考全国卷乙第16题后半节)。
  三是问规律、问发现、问创造。
  如 谈到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就可以问:还有其他这样的例子吗?这是一些古典诗歌的规律吗?当发现上片写的景色与下片似乎不协调时,就应想想真的不协调吗?会不会有其特别的用意?这样或许就会有新的发现。再则,我们能不能用上述两问所体现的方法写作现代诗歌甚至其他现代文体的文章?这便带有创造的意味了。
  四是问时代、问背景、问作者。
  如读到上下片如此之不协调,就应该想到这是作者的疏忽,还是别有用意?别有用意,何以如此?这恐怕便要问作者所处的时代、所生活的背景及作者本人的情况了。
  其次是搞清楚怎样问。
  一是弄清取材范围。有的问题取材于句,如“肯”“爱”分别是什么意思?有的问题取材于段,如何以用“渐觉”一词?(或上段是如何写景的?)又如“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一问,也是取材于段(上阕)。而“上下片协不协调”这一问题则取材于全篇了。至于上片写景,下片议论,以及上下片不协调构成的一种特别的关系,推广到其他阅读与写作之中,就发展到篇外了。
  二是弄清问答标准。提问特别需要设身处地为答题者考虑,要锤炼题眼,否则答题困难,甚至无法作答。像今年高考就这首词提出“这首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一问,由于其题眼是“如何描写春色”,除了如标准答案作答外(说实话,还真难想到如此答案!),当然还可以答化静为动、色彩配合、通感、拟人呀,这不叫“如何”叫什么?如果改为首句为什么用“渐觉”一词,或许就不会不入其“窠臼”了。
  三是问题层层加深。提问就好像铺设台阶,只有层层叠起,才能入其堂奥。像上面这首词,就应先问何以用“渐觉”,次问“闹”有何色彩,再问上下片可协调及原因,再次问何以如此,这种写法可否推广等等。
  最后是要明了怎样答。
  一是要明了答题的方法。与提问不同的是首先要抓住题眼,其次是弄清取材范围,再次是提炼答案。如问到首句为什么用“渐觉”一词,就要明白题眼是“为什么用‘渐觉’一词”,取材范围是上片,联系后三句,就可以提炼出答案:春意渐浓,春色逐次展现。又如,当问到 “上片写的景色与下片似乎不协调,是真的不协调呢,还是有其特别的用意”时,就题眼是回答“上下片到底协不协调?为什么?”还要明白取材是全篇。这恐怕就 要联系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了。作者虽处北宋,官居尚书(因“红杏枝头春意闹” 句嘱意奇特,时人称之为“红杏尚书”),但北宋国力衰弱,老是给金、辽输娟纳币,失意、伤感在所难免。作者或许是目睹了渐次浓烈的春景,反而感到伤感、失落吧。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怎么会不协调呢?这也正是问作者、问时代、问背景所产生的重大发现啊!说到这,读、思的享受,不可言喻。
  二是要明了答题的方式。
  1.独思法。无论如何,都要先走这一步,不走这一步,终归是锻炼不到自己。此法可以参考上一点。
  2.讨论法。同学一起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3.对话法。师生一起讨论、交流,相互启迪,从而获得更好的答案。
  附录题目及答案: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描写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题要突出关键词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