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三个学校的三个不同版本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1/22 11:40: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48
  一次“地震式”的爱心捐款引出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
  感恩教育:三个学校的三个不同版本
  学校团委接过爱心棒并组织了一场专门的捐款仪式。
  本报讯 “短短几天,捐款已经达到28255.6元。” 昨天晚上,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团委书记张琦不无感慨地说,“刚刚还有一个学生家长捐了3400多元。”当时还只是听有同学说起该校高二(1)班饶玲丽同学的父亲摔伤,该班同学自发捐款的事情,不想一传十、十传百,同班的、不同班的,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争着来献爱心。
  高中:爱心•友情•亲情
  11月6日,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高二(1)的师生听说该班饶玲丽同学的父亲在造房子时不慎从高处摔下生命垂危,家里四处筹集医药费,已经用去的治疗费近10万元的消息后,都奔走相告争献爱心。
  “爱心无界限,友情似亲情。”该校校长张建林说,很多时候学校的人文建设和熏陶不可少。此次学生自发的爱心潮,让教师们感触很深。为此学校特地让学校团委专门负责此事,并把帮助饶玲丽同学作为建设和谐校园、落实校长“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募捐仪式上,广大师生热烈响应,纷纷捐款,你100元我50元的场景让人感动。
  职校生与普通高中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高中段学习毕业后直接面向就业市场,对他们来说,人品与技能同等重要的意识更应得到强化。据介绍,在“合格+特长”思想的引导下,该校积极营造一种宽容、宽松和开明、开放的和谐学习氛围。特别是在学校亲情、友情的“知心”理念引导下,懂得诚信、自尊、自律,进而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氛围在校园里越来越浓厚。
  小学:从“小处”做起
  “蜜蜂从花丛中采完蜜,还知道嗡嗡唱着道谢;树叶被清风吹得凉爽,还知道飒飒地响着道谢;由此我们更需要懂得‘感恩’,对父母、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对社会……”
  “在金师附小每一位师生的心中有一首歌———一首《感恩的心》。”金师附小青年教师胡旭华说,“百道孝为先”,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做人教育应从“感恩”开始。让学生从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将这份爱进行迁移,把这种无私的爱自觉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国家。
  在该校的家校联系册上,记者发现关于感恩话题的就有数百篇之多,不少家长对该校的感恩教育赞叹有加,有的家长留言竟有数千字之多。“爱是最好的教育。”该校校长徐锦生认为,感恩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
  “我自己来”、“我替你来”、“礼貌待人”……从小行为的践行着手,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悟家人间的亲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使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从而逐步提升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良好行为素质。据介绍,早在2005年9月,“感恩教育”就作为金师附小的一个新课题开始实施。课题旨在通过将日常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一系列形式设计的教育,让学生逐渐学会感恩,懂得爱和回报,从而真正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习惯。不少家长在看到孩子的变化后惊喜地说“孩子知道疼人了”。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必然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该校校长徐锦生告诉记者,“感恩教育”的切入口很普通。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记着大人的生日并送上自己的祝福,帮父母做家务,给大人洗脚等等。而“一日一事”、“小脚丫在行动”等“感恩教育”的促进措施,看似简单却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初中:“知心”然后“感恩”
  说起“感恩”,金华四中校长吴根土感触颇深。过去的金华四中曾因徐力杀母事件震惊全国。但如今的金华四中已成为市区唯一一所全国“双合格”优秀示范家长学校,涌现出一批“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好家长。
  省“十佳家长”李桂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该校家长严美蓉颁发荣誉证书……吴根土说,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特征的,而“知心教育”是它的突破口。对金华四中而言,前车之鉴教育深刻。学校为此建立了“中学知心教育模式”,包括“学校知心教育”、“社区知心教育”到“家庭知心教育”各个层面,其间有教师与学生间的知心、教师与教师间的知心、教师与家庭间的知心,而贯穿“学生知心”的是学生对社区的热爱之心、对父母的体贴之心、对学校的关切之心、对师长的尊敬之心、对同学的爱护之心和对自己的体认之心。
  很多教育的失败是互相间不“知心”而造成的。如有的家长不愿弯下身子,和自己的孩子哪怕做一次平等的沟通。有的父母把孩子的成绩当成自己的脸面,把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当今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口头禅是:“只要你把书读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结果造成了一批只会读书却存在着巨大人格缺陷的“冷血动物”,可见不“知心”导致心理障碍的危害极大。而以感恩为核心的“知心教育”无疑是一剂良药。
  据介绍,该校为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在“知心教育”模式的实践中,成立了以教工团支部为主体,学校35周岁以下教工自愿参加的“青年教师联谊会”。以学生为主线,以家、校、社会为纽带,互相坦诚交流,通过长期良好的沟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成长为知道感恩、心理健康、自强不息、人格高尚的社会成员,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固发展。          本报记者 戴蔚成 文并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