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点滴做起
作者:朱旭微 时间:2006/12/27 10:22: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937
镜头一:某地一八十老太,因无经济来源,生活无着,与四个儿子对簿公堂,争取赡养费。
镜头二:东北辽宁一外来民工救一溺水小青年,因体力不支,终被淹死。而被救者竟销声匿迹。
镜头三:上海一少年因嫌奶奶烧的饭不好吃、啰嗦,竟把照顾他生活的奶奶杀死家中。
镜头四:一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朗读《我的哑巴父亲》一文动情落泪,竟遭学生嘲笑。
以上当属个别现象,但坚如磐石般的冷漠让我心悸。反思我们的教育:只知道赋予爱,而从不关注孩子对爱的感受与体会。我们的孩子只知索取,不知回报。
我们呼唤共建和谐社会,此种社会应是个友爱社会。它亟需每个社会成员具备感恩意识。如果不懂感恩,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何来和谐社会。
少年儿童是未来的公民,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从小应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凭借教材的优势,进行感恩教育。教材中记事的文章如《阿长与〈山海经〉》,在教学中,可反复引导学生品读阿长买《山海经》部分,感受鲁迅先生对她的怀念深情。像这样的文章很多,如《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台阶》在“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叙述中,引领学生体会父亲的艰辛。《老王》告诉我们要以善良体察善。《藤野先生》感念师恩。《我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这些都是感恩教育的鲜活素材,教师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品读中让学生感受人世真情,使心柔软,对照自己,萌生感激。再如《唐雎不辱使命》、《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爱国篇章。教这类课文时,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激起学生对英雄的崇敬、钦佩之情,激发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使学生产生浓烈的爱国的情怀。
二、现身说法,进行感恩教育
从教至今,耳朵边总能听到“要给学生无私的爱”“要把学生当朋友”“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要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声音。孰不知那些三千宠爱集一身的学生则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加自私。他们冷漠地接收来自外界的一切关爱、关怀,却不知回报。
为此我们不妨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比如叫一位学生帮忙端一叠作业到办公室,学生离开时就对他说:“辛苦你了!”学生则会笑笑或说“不辛苦”。有位学生替我到复印室找资料,大半天回来说找不到。这时我歉意地对她说:“谢谢你了,让你白忙乎了一阵,不好意思。”学生就说“不用”,随即高兴地跑开了。作师长的就这样把人际交往的礼貌、感激在点滴在小事中表现给学生看,影响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让学生知道别人对你做的一丁点好,都要记住,都要表示感谢。
三、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感恩教育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其实是他们未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一个人不仅应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曾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由衷感激。当父母冒雨送伞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对父母说声“谢谢”。当放假父母来校接送时,要教育学生表示自己的心意:“爸妈你们辛苦了!”遇热心人帮忙,也要告诉他别忘感激。
其次要学会感恩,还得有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社会学家们认为,没有责任感的人,是自私、狭隘、怯懦的人。这样的人会懂得感恩吗?答案可想而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要学生做个负责任的人。比如点评他人的作文后要学生签上自己的名字;因玩皮损坏了学校的花瓶、地拖、扫把之类的公物,要他们原价赔偿。让学生懂得承担错误过失,并且要及时弥补过失。再比如放假因未带出校证回家的同学必定要打电话或发信息给老师,告知老师已安全到家,不必挂心……这样,当一个人富有责任心时,他(她)的自我便真正开始形成,同时开始立志,影响力也就扩大,义务也增加,也就自觉地懂得感恩,回报父母老师,回报社会。
四、在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
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我抓住这些契机,要求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妈妈洗一次碗,帮忙打扫房间,与父母一起做饭,唱一支歌给父母听。有时住校时间长了,就要求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汇报自己的成绩、收获,倾诉烦恼,表达思念。今年教师节我为学生买了几张贺卡,叫他们送上温馨祝贺语,在教师节那天送给来上课的任课老师,且全班起立大声说:“老师,教师节快乐!”虽然,任课老师没说什么,但洋溢在脸上的笑容可知,他们收获了快乐。当然,这样的契机还有很多,如重阳节、劳动节以及亲人的生日等,教师都可引导学生去尝试着回报恩情。天长日久,报答恩情这颗美丽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们的社会为爱的实施、爱的传播提供了丰腴的土壤。我们将爱的种子洒向每位学生心田的同时,要让他们学会回报,懂得爱的本质,懂得感恩。生活点滴都可进行感恩教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