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作者:临颍县南街高中 李红芬|  时间:2004/11/8 22:28: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24
 
 
  当前,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渐在教育决策层生根,在大量的有识之士心中生根,那么考试的素质化走向也势在必行。全国各地的命题者们正为各地素质教育的实施找到一条科学的评估方法而苦苦摸索。最近,浙江台州学院中文系的郑友霄谈了语文测评采用分项考试的思路,这一方案引起全国教育界的注目。分项考试的方式和内容有:
  1抄写(包括书写水平和书写习惯)。
  2 三千个常用字过关(包括会认、会写、会用)。
  3 词汇。
  4 朗读。
  5 背诵。
  6 默写。
  7阅读理解。
  8 作文 (命题、材料、想象和联想等)。
  9 积累语言材料。
  10 课外找一段或一篇读来让人感动不已的文章。
  这十项考试中,4、5、6、10这四项都需要通过朗读和背诵方可完成。因为新大纲和新教材中大大加强了阅读的力度。为什么如此呢?当今世界,是运用语言各显神通的世界,各方面各领域都需要能说会到者。小至人情上的互问暧寒,市场上的讨价还价,大至政坛上的雄辩激争,外交舞台上的唇枪舌战……纪晓岚、鲁迅、林肯、周恩来等,古今中外的这些伟人在这方面已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可想而知,那些结结巴巴、毫无生气的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多么令人遗憾。而那种流畅动听、生气勃勃、以至出口成章、慷慨激昂的语言并不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严格说来,都是从”读”、”背”开始的。
  朗读和背诵书籍这一传统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就没有统一过认识,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23年,国学大师梁启超写了一篇《治国学杂话》,谈到熟读成诵的价值。他认为,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意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他说:”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能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做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产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的时候,常常仰仗他给我们光明。”意思是说那些传统经典中的好文学,灌溉和滋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有涵养和情趣,而圣哲格言,在为人处世方面,给我们以指引,不致使我们陷入困惑的黑暗中。还有不少教师把朗读背诵与死记硬背划上等号而加以摒弃,取而代之以“提问式”教学法,于是一堂课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所谓发展学生智力的“提问上”。而 用于读背的时间极少。有时虽按课文要求布置了课后读背的任务,在课堂上也不认真检查落实。结果是像《兰亭集序》、《腾王阁序》这样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学生学过后还读得嗑嗑巴巴,毫无生气,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素质,方法很多,但传统的读背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不能与“死记硬背”相提并论而加以全盘否定。朗读和背诵关键要得法,要读通、读精、读活。
  朗读应该有度。那种不求甚解、为应付课堂四十五分钟而漫无边际的朗读是“瞎读”、“死读”。我们提倡的是有目的地“朗读”、“精读”、“活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朗读,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以至于与作者水乳交融,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为文中之谈天说地而晓理,为文中之慷慨激昂而奋发,如果我们的学生”读活”了,就可以感受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即净化了心灵,又提高了思想素质,如果我们的学生“读活”了,就会把文章巧妙的构思、精妙的遣词造句、那前后照应的逻辑组织在诵读中吸收过来,在脑海中储存起来,从而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既获取了知识,又提高了文化素质。
  思想学术界”恐龙级的人物”------王元化曾经说过,要想提高写作能力,没有什么秘方,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多背、多写。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写是一个运用过程,“写”必须以“读”为前提。若是只读不背,脑中无“货”,提高创新又从何谈起?万仗高楼平地起,所以必须抓好朗读、背诵基本功训练,以促进“写”的能力的形成。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修订版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课外文学阅读必读的30种文学名著和中学生诗词背诵篇目。2000年元旦,中国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中化文明火炬传递仪式”,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齐诵古典诗词。举办者认为:背诵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总之:背诵古诗文,对我们传承文化和提高素质是大有裨益的。青少年时期又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下苦功、用真心去背;名言警句要背,诗词歌赋要背,名家名篇要背,即使是一般性的文章范例也要通过读背去理解、去领会、去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十分必要。
  英国文学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头脑充实。”无数事实表明,重视朗读、背诵会使人知识越来越充实,大脑越来越聪颖。宋代的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不强,但他听老师的话,认真朗读、背诵,将众多的史料记得滚瓜烂熟,这为他后来写《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文观之》里的两百多篇文章,巴金十多岁就能倒背如流。他个人讲,他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的小说和散文,全靠那两百多篇文章垫底。以国学大师之名誉满海内外的章太炎,自己所读之书,百分之九十五可以背诵。矛盾会背《红楼梦》……事实证明,读背出素质。
  可见,朗读、背诵只要得法,不但不与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潮相违背,还可以发展智力,提高素质,促人成才。所以,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切实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背基本功训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