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考能否考出教师素质?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1/26 17:10:00 来源:现代教育报转发 人气:564
■当事人说 多样测试考核教师素质
针对此项措施的出台,本报记者采访了沈阳市教育研究室主任任荣辉和沈阳市教育研究室综合办公室主任高敏。
记者:这项考评措施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任荣辉:实际上这是今年“沈阳市中小学教师基本功竞赛”的一部分。竞赛分三个层次进行,前两个层次为区县(市)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月和市教育局组织决赛,第三个层次是学科基础知识及课改基础理论测试。
记者:具体考试内容是如何设计的?
任荣辉:高中教师与学生统一参加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同时进考场,答一样的试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单独命制学科基础知识测试及课改基本理论试题。测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算,高中教师成绩低于80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低于85分者视为不合格,以后不能参评各种荣誉、奖励。
记者:如何保证考试内容的设计能够客观衡量一个教师的素质?
任荣辉:这次考试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基础知识,其次是一些跟新课程有关的理念、方法,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此外,考试也不是评价教师素质的唯一依据,这次竞赛还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教学设计。指课堂教学实施之前对教学的预计和筹划,比教案更加具有规划性、超前性和创造性。主要考查教师科学分析学情和教材特点的能力,为教学定向和全面把握三维目标的能力,以及综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的业务视野。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课时确定内容,但设计必须突破课时限制,面向单元、模块,体现教学设计过程对教材内容的综合考量。
二是专项基本功。指实施教学所依赖的书写、计算、语言表达、示范操作等,根据不同学科设立项目。在实际操作中,既要考查教师有准备的自选内容,又要有随机指定的内容,体现教师基本功的全面性。
三是课件制作。考查的重点在于该课件是否真正做到了为教学服务,以此来评价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素养。
四是说课。考查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教法的掌握程度、教师的表达能力、示范能力等诸多要素。要求教师对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及授课程序进行精辟的阐述,重点考查其设计的合理性、思维的严密性、表达的流畅性以及运用教学基本功的熟练程度。
五是特色基本功。旨在为教师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考查时要注意“特长”不能孤立地存在,应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
六是情境问答。通过典型情境考查教师的应变能力、言语水平、气质特征等,并据此评估其教育智慧。
高敏:我们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考核淘汰一些不称职的教师,督促教师更努力、更精通、更专业。对于衡量一名教师的素质,考试不能说很全面,但我们考的都是很基础的知识和素质,如果这些都还不合格,那这个老师的能力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记者:新课程实施后,对教师素质的考核有什么新的特点?
任荣辉: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加全面,随着学校的硬件设施、课程价值、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变化,教师基本功的内涵也必须不断充实丰富。本次竞赛所指教师基本功包括:从事学科教学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参与课程改革所必需的相关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所必需的综合能力,运用多种资源和在同伴互助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服务的特色技能等。
记者:这样的考评推行起来有困难吗?
任荣辉:各学校的校长还是很赞成的,老师感觉有压力。特别是高中老师要跟自己的学生考同样的试题,肯定会担心自己考不过学生。如果按以前应试的测试方式,可能很多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考得好,但现在的测试很灵活,侧重考能力,相信老师还是可以考好的。
记者:以后每年都会有这样的测试吗?
任荣辉:“教师基本功竞赛月”将成为今后每年的固定工作,测试也会继续进行。
■观点 挂钩评优会增加教师压力
王晓春(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重视教师基本功是对的,现在有些教师的基本功确实存在问题,许多人过于注重课堂外表的热闹,对于一些基本的知识和专业本领重视不够。
但我主张,要夯实教师基本功,应该主要采取鼓励和培训的办法,增加其学术色彩和自由讨论色彩。用行政手段搞竞赛,实质可能就是检查评比,而评比的实质则是考试,给老师评分排队,其基本思路还是应试主义的。考试结果跟教师评优挂钩,我觉得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应该想办法在减轻压力的情况下,使教师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这才是正路。如果教师有很大心理压力,所有这些压力会通过平时的教学,不知不觉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去,将出现更多的厌学学生。
教师的思维重点应是教学方案的设计
王晓春:作为一种检测手段,拿考学生的试题考一下教师,私下里做,我觉得是可以的,让教师体验一下当学生的感觉,有好处,但不能单纯用这个来衡量教师的水平。学生与教师各自任务不同。即使教师比学生水平高,也不一定考得过学生,这里还有一个反应速度问题,精力问题。孩子是年青人,而有些教师年龄已经大了。教师的思维重点应该是教学方案的设计,那是他表现创造性的主要方面,基础知识应该是早就准备好了的。
总的说来,我不太赞成这种考评的路子。我认为,出台这样的方案,应该事先开听证会,听证会必须有一线教师代表参加,多听听他们的意见,教育要民主。跟以前相比,新课程对教师素质要求高得多。据我体会,新课改最主要就是要求教师本身有相当高的自主创新能力,可这种能力不可能突然提高。我认为,现在大多数教师不太可能一下适应新课改。因此,课改必须迈小步,从少数人开始,而且多用学术手段研讨,少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
测试有助于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皮大鹏(江苏省泗洪县归仁小学校长):我为这一措施叫好。首先,这种测试有助于促进教师系统地学习本学科的各年级知识。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低年级教得非常好,但是高年级却不会教,因为有些题目他们自己都解不出来。泗洪教育局最近三年,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教师“践行新课程”考试,也就是考课本知识与新课改知识,结果有些教师连六年级的题目都做不出来。所以,笔者认为这样做有助于促进教师自加压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利于更好地教好学生。
其次,这种测试有助于促进教师向学习型教师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问题,如果一直停留在经验层面,那只能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很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 的现象,而通过这样的测试,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向学习型教师转变。
再次,这种测试有助于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试想,学生会做的题目如果我们教师不会做,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尴尬场面呢,所以它可以破除教师自身权威,使之不断创新,创造出教育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与学生共同成长。
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充实知识,更新观念,拓宽认识领域,终生学习,学习终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
■争鸣
正方:考试是优胜劣汰的一种手段
刘煜(沈阳市同泽女中校长):有一部分师范毕业生来到学校后,存在心高气傲、眼高手低等问题。通过考试,能对年轻教师进行鞭策,使之变得谦虚,并有助于其业务能力的提高。师生同步考试能让教师身临其境,进一步了解试卷结构,有助于其更好地把握试卷,挖掘教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另外,师生同步考试也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感,实现优胜劣汰,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吴丹(沈阳市同泽女中教师):我觉得这个做法在当前是很有必要的。我是教语文的,我觉得通过在考场做题,对我的教学也起到一个促进作用,我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真切地感受考试考什么,怎样考,哪些题更适应学生,哪些题以后练习中没有必要再出了等等。
可以把它作为评价老师的一个标准。教师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可以让学生更加佩服,更加有学习的动力。真正的好教师应该不怕考。
其实对于教师的考核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而对于教师的要求,也绝对比这一张卷子上的内容要深得多广得多。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教师每隔两年可以考一次试,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单独出题,试题内容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向教师提出全面的多方位的要求。
反方:不是光靠考试就能奏效
吴强(山东淄博修文外国语学校校长):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如何把知识本身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即形成学习的能力,而这一考查形式很可能使教师去死记硬背。其导向是不正确的,没有抓住教与学各自的角色定位。
夏传寿(安徽省当涂一中教师):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是发展的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教师是有个性的人,用独特的眼光看待教师;教师是系统的人,用系统的眼光看待教师。这方方面面都不是光靠考试就能奏效的。管理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为教师减压,如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教研活动等,让教师把工作压力等转化为工作动力,让他们轻松愉悦地工作。
江风(湖北荆州):教师的成长,不能只看结果,更应重视其过程。过程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包括人品的提升、业务水平的提高、知识能力的更新、人文思想的透视以及对教育事业奉献精神的培养等,让教师参加考试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也是可取的。
如果忽略了其他方面,而把考试成绩作为决定衡量一个教师的尺度,也只能说明没有深入教师的教学实际活动中去。因为一个称职的教学管理行家,只要他们经常走进课堂,就能摸清一个教师的全部底细,包括上面提到的多方面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