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困生转化教育的研究
作者:陈保勤| 时间:2004/11/9 12:46: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81
摘要: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老问题,但又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笔者及其课题组采用调查法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采用实验法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转化学困生,要查清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地进行细致的、耐心的、经常性的转化教育。这些都建立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家长及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主题词: 学困生 转化教育 研究
高中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困难、厌学以至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
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学有所成。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怎样使学困生树立信心,学有所得,围绕这一长期困惑教育工作者的难题,笔者及课题组的同志对项城三高2003级的高一学生进行了转化教育的实验研究,现介绍如下: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学困生产生原因的调查及分析
项城三高是2002年开始招生的一个新学校,所招学生基础较差。对03级高一学生中的468名学困生进行了学习困难产生原因的调查,调查方式有口答、座谈、问卷等几种,综合统计归纳如下表:
表一:学困生产生原因的调查统计表
产生原因 |
所占比例 |
生理缺陷(如知觉识别能力) |
3% |
心理偏差(如自卑、孤僻悲观) |
5% |
习惯差(如怕苦、贪玩) |
7% |
德育素质差(如上课捣乱、不学习) |
8% |
学习能力差(学生认知、理解速度慢) |
8% |
学习基础差 |
15% |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 |
3% |
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如同学的不良行为) |
2% |
作业量太大 |
12% |
教师辅导跟不上 |
13% |
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 |
14% |
教师行为挫伤学生自尊心 |
10% |
形成学困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大都不是单一方面的原因形成的。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外因,即外部环境造成的,包括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人际关系等;二是内因,即个人的原因,包括各种因素造成的道德素质差、习惯差、能力差、基础差等。从表一可以看出,在这些原因中,主要是学校的原因,尤其是落后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有敏钝、性情有缓急,在任何一个学习的群体中都不会出现具有整齐划一的智力水平和学习习惯的情形,而现有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特征。
(二)学困生转化教育的实验过程
根据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对项城三高2003级一(2)班的10名学困生进行了转化教育的实验。首先是班主任及课任教师和学生广泛接触,从听课、看作业、看成绩单入手,逐步摸清了每个学困生的成因和思想状况,在这个基础上,在学校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实验。
1、班级管理
(1)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充分认识到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不可能成功的,只要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找到自己工作的切入点,扩大闪光点,巩固教育成果,定会获得成功。对他们自始至终坚持“三要三不要”原则,即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学习,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要以情感人,以表扬为主;对他们要不歧视、不埋怨、不板起面孔训人。
(2)心理辅导老师配合班主任及课任老师对学困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指导,当了解到某一类学生或某一个学生在某一个环节上有心理障碍时,及时找他们谈话,用朋友的方式进行开导,使其心理障碍尽快得到排除。
(3)指导学困生制订符合他们实际的奋斗目标系统,振奋人心的远大目标、分阶段的分目标和近阶段的小目标。并有完成这些目标的周安排、日常规。老师不断的检查这些学生目标实现情况,存在哪些问题,如有必要做相应地调整,以求达到激励效应的最佳效果。
2、学科教学
(1)导入新课时,尽可能联系旧知识,以旧引新,这便于学生复习回忆旧知识,特别是利于弥补学困生的知识断层,消化夹生面。
(2)讲授新课时,采用“愉快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方法,创设学困生主动学习的情景和给学困生以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3)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他们各有提高,各有多得。
(4)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不但全批全改,而且面批面改,使他们切实学懂、掌握。
(5)考后讲评时,发现学困生的进步就表扬,让学困生有成功的体验。
(6)定时定量给学困生补课,为其查缺补漏,加固基础。并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3、学校管理
(1)在学习上设立学困生进步奖。
(2)按时、按月、按学期为学困生设立多项单项奖,如体育运动会上的上佳表现、科技活动的优秀制作、音美课上的艺术表现力、学雷锋活动标兵、校内劳动的积极分子等。
(3)为学困生充分提供学校的各项资源。如图书的借阅、阅览室的开放、电脑室的充分开发、课余时间的体育竞赛、学校内的花草树木观赏等。
二、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研究结果:
对2003级一(2)班学困生进行了转化教育的实验,对照班一(3)班原分班人数及学生基础与一(2)班大致相同。将一(2)班学困生历次考试成绩及
一(2)班与对照班一(3)班的考试成绩对比列表如下:
表二:2003—2004学年度上期一(2)班学困生历次考试名次表
姓名 |
分班名次 |
第一次考试名次 |
第二次考试名次 |
期末考试名次 |
郭海峰 |
502 |
487 |
417 |
369 |
朱留强 |
514 |
472 |
434 |
384 |
田秋景 |
528 |
490 |
450 |
372 |
曹丹凤 |
539 |
464 |
428 |
345 |
张朱永 |
550 |
495 |
410 |
366 |
董建鹏 |
561 |
501 |
405 |
382 |
王磊 |
572 |
512 |
443 |
376 |
杨琳 |
588 |
485 |
387 |
379 |
刘志刚 |
592 |
504 |
446 |
337 |
吴尚蓉 |
608 |
512 |
462 |
390 |
注:分班名次、考试名次是在全段800名学生中所占名次
表三:一(2)班、一(3)班学期初、末成绩对比表
班级 |
人数 |
分班人均分 |
第一次考试均分 |
期末考试均分 |
两班前50名人数 |
一(3) |
50 |
468.3 |
685.6 |
644.3 |
14 |
一(2) |
51 |
467.4 |
738.5 |
698.2 |
36 |
从表二可以看出,通过实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每个学困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显著提高。这说明尽管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但这些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只要深入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入细致地、经常性地教育转化,这些学生都能由学困生转化为正常生乃至优秀生,这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的。从表三可以看出,由于学困生通过教育转化后学习成绩的提高,促进了班级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水平提高,取决于平时的过程管理,也就是说与班级的学风、班风有一定关系。而班级的学风、班风又能促进学困生的转化,这就使班级的学习和管理步入了良性循环。这样的教育才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这样的教育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可见,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歧视学困生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二)讨论
1、通过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实验,认为不论是班级管理,教师教学,还是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热爱学生是实施转化教育的先决条件。“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萌发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智力、转化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灵魂,都有极大的激励作用。这正是笔者及其课题组进行实验取得成功的基础。有人认为使学困生走向成功比较难,是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很难对学困生倾注一片爱心,更难使学困生走向成功。
2、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及其课题组仅就怎样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使学困生转化进行了一些实验和探讨,而对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等对学困生的影响这一方面所付出的转化实验还不够,以后将随着实验研究的继续进行,注意与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结合,使“高中学困生转化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① 张万兴,《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手册》中央民族出版社 第二册
② 列宁, 《列宁全集》 人民出版社 第二十卷 1958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