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切实加强言语训练
作者:阿瓦提五中 吴小勇| 时间:2004/4/26 21:43: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97
我认为,近年来语文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深思:在新概念作文的牵引下,我们在教学中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取得了一些成效。从我们组织的两次征文活动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一点,但也有一个不容忽视而常被我们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多数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几年前并不见明显的提高。(同年级同等水平)。或许这一点我们都已感觉到,但很困惑,究竟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觉得一时无从下手。
学生语言表达停滞不前的原因不外乎这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只重视在作文教学中审题立意,忽视了在平时教学中遣词造句的训练。第二,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忽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内在联系。第三,即使有语言训练,也还只是处于盲目的、无序的状态下,效率低下。第四,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忽视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内在联系,忽视口头表达训练。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洪镇涛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真正出路在于回到语文教育的本体,即学习语言上来,也就是把培养和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从我们的课堂教学来看,在“理解”这一块下的功夫很多,效果还可以,但在“运用”上确是很不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理解文段大意、作者情感,学生能掌握方法,找准思路,找到“感觉”,但让他们写出这种感觉时,他们便进入了“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困惑状态。这就是思维与书面表达的脱节,在这两者之间似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需要一座桥。我认为这其中的桥就是口头表达。
说话是语言由内化到外化的一个关口。它是内化的终结,又是外化的起始。这里的“内化”是指作者头脑中的表象活动系统或概念活动系统所排演的一系列映象活动。即捕捉、筛选、整理信息,使之实在、明晰、透彻,逐步走向成熟,外化成语言。“外化”就是用语言表现这一思维成果。“外化”应该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作为内化的终结,能将内化的成果转化成外在的、具体的语言形态,对思维成果进行巩固。而作为外化的起始,它又能同时促进思维活动,使思维活动更深入、更成熟,从而使书面语言更趋成熟。
而从现状来看,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偏低,跟口语有较为直接的关系。学生口语表达水平较低,语言稚嫩,很不成熟,形诸文字便造成我们通常说的“辞不达意、平淡罗嗦”的现象。其间的障碍就是“说话”,作为语言表达的初级阶段,“说话”都不成熟,要求学生下笔成文岂不成了建造空中楼阁?没有“出口成章”,哪有“下笔成文”?
找到了症结之所在,再对照我们平时的教学,就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之所在。我们很少对学生进行专项的说话训练,即使教材上有口语交际的要求,我们也会有意无意的因为在联考中不出现这类题而没能好好去上这类课。而在课堂上那些隐性的说话训练机会也就极易被我们忽视和错过,比如说,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表达不清,我们常常会因为赶时间而急躁,赶快让他坐下,不能想办法使他说清,给他一点信心。在这一方面我觉得,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表现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的。从多次公开课来看,小学教师能不慌不忙地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在中学老师看来,这是非常困难的。
言语训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能一蹴而就。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把眼光放远,重视语言训练特别是口语训练,抓住可能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切忌急于求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