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成为必修课
作者:中国教师报 马朝宏 李炳亭 时间:2007/11/30 16:41: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93
阅读成为必修课
——昌乐二中的特色阅读”
假如把阅读纳入高中甚至高三学生的课程里,并严格规定每周不少于四个课时,你信吗?
如今,在昌乐二中,这样的做法早已变成了现实——从2004年秋季开始,阅读课成了昌乐二中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从初一到高三,分别设置十节到四节不等的阅读课。之所以变成了现实,是因为这样的安排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我们从来不叫课外阅读。‘课外’让人感觉名不正言不顺,感觉可有可无,所以首先要为阅读正名,开设阅读课。”昌乐二中教科室主任、书香校园行动的积极实践者徐振升说。
“我们上语文课,用两节课的时间解析800字的一篇课文,而一节阅读课学生阅读量可以达到一万多字,800字解析量的效果和一万多字阅读量的效果是不能比的。这么大的阅读量,三年下来,他还能不会写作文吗?现在中学生不会写作文的难题就自然解决了。”
随意走进昌乐二中任何一间教室,你都有可能会看见同学们在读《红楼梦》、《水浒传》、《家》、《春》、《秋》等名著。这还是记者第一次在一所“县中”里看到如此情景:学校安排自习课让学生读一般学校所称的“课外书”。
前不久,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公布了一项对天津市14135名中小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仅有30.5%的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课外书“魅力”不敌看电视;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课外阅读重读图轻读文;阅读“大部头”作品感到吃力等。
这样令人失望和担忧的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天津,中国读书人口的大量锐减和学生读书“单调”到只有课本和教辅,这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都感到了危机。
有教育专家称,不是学生不愿读,而是学校不让读,即便学校让学生读,可他们哪有“闲工夫”?孩子尤其是高中学生没有时间读书,这是不争的事实!在高考抡得越来越“圆”的大指挥棒下,学生们已经被沉重的教科书和堆积如山的教辅书压得气喘吁吁,课外阅读岂能不成为奢求?
多少孩子的读书欲望就这样在学校里被扼杀。说起来有点奇怪,中国传统上都称上学为“读书”,但是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却读不了书,读不了自己喜欢的书。
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目前已经开始在全国铺开,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而事实上,在目前的高中学习阶段,又有多少学校能够达到这个要求?
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昌乐二中的做法可以说是一朵奇葩,昌乐二中的学生再也没有了“想读而不能读”的烦恼。
阅读走进课堂
谈起为什么让阅读走进课堂时,赵丰平说,如果阅读不进课堂,学生课外时间太少,根本没有时间阅读。“学生在自习课上看《读者文摘》、《青年文摘》,多么好的读物,我们的老师上去一把抓过来没收,还要把学生狠狠地批一顿,这还算是学校吗?”
当昌乐二中宣布设置阅读课的时候,很多老师怀疑这样的阅读是否有用。不少老师还会想方设法占用阅读的时间讲语文课。“现在我们查得非常严,语文课可以上成阅读课,但是阅读课绝对不能上成语文课。”赵丰平说,学校下了很大力气才将阅读课推开。
阅读课,跟其他课程一样,有着详细的课程安排,大部分的阅读书目都是老师规定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读好书”。此外,老师还会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目供学生选择,有精力的同学可以读得比较多一点。
记者拿到一份本学期初的“学期阅读活动安排表”,上面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内读40本书,大部分都是文学名著,如《红楼梦》、《子夜》、《围城》、《雷雨》、《巴金小说名篇》、《悲惨世界》等,也有名人传记如《卢梭传》,还有一些科普类的书,如《现代武器》、《航天科技——展开翱翔的翅膀》,更有中国传统文化,如《宋词选读》、《史记选读》、《于丹论语心得》。
记者看到,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有一本读书笔记。随便走到书桌旁,抽出一本读书笔记,你都会在里面发现惊喜。那些读书笔记虽然可能并不多么深刻,文字也没有多么华丽,但是你还是会惊叹,这么小的孩子竟然会有这样的思想!
活动促阅读
记者在昌乐二中校园里见到了这样一份通知:
昌乐二中高一年级关于阅读与写作成果展示的通知:
为全面检阅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成果,高一年级将于11月19~11月24日期间举行高一年级学生阅读写作成果展,现将通知如下:
优秀阅读笔记本与优秀写作本展览:每班推荐优秀笔记本与优秀写作本若干进行展览,评委会将根据评比结果评选优秀班级、优秀指导教师与优秀学生个人。
优秀作文评选:为全面展示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届时老师们将把同学们写作中精彩的作文推荐给评委会参与优秀作文评选,本次比赛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并择优向有关报纸杂志推荐发表。
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希望同学们根据通知精神,认真准备,争创佳绩。
昌乐二中的阅读不是读死书,而是要求学生活读。他们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来刺激和引导学生读出感想,读出精彩,读出人生,读出成长。类似上面的这种活动还有很多。他们引导学生——
每月都要举办读书会。可以做专题读书会,就一个专题展开讨论,也可以是漫谈。8月份举办漫谈性质的“走近大师,启迪智慧——暑假读书感悟交流会”;10月份则是专题读书会——“红楼梦阅读课题交流”;
举办“好书大家看”活动:每人推荐一本自己读过的感觉不错的书,先向班里的同学介绍这本书,然后奉献出来,放进班里的“小小图书馆”,全班每位同学贡献一本,那么就有50本好书,大家共享;
倡导“零食换名著”计划:少吃一些零食,多买一本名著。主要是鼓励家长在假期里给孩子买书;
诗歌朗诵会:老师和学生同台演出,既有情节,也有表演;
课本剧:虽说叫课本剧,但是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对名著进行改编。课本剧表演成为二中学生的保留节目,每年元旦表演都有精彩表现;
名著故事会:每读完一本名著,同学们便以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自己喜欢的故事。看了《水浒传》,有的学生就讲山东快书“武松打虎”;
举办学术报告会:每到周末的下午,一个个精彩纷呈、个性十足的学术报告会海报就会张贴在教学主楼门前:报告题目、报告人、报告时间,而且还会有一张主讲同学的照片,附带诸如“美女加才女”之类的“炫词”夺人视线,每每吸引大量同学和前来探望的学生家长驻足观看。接下来, 若干个学术报告就会在学校几大报告厅展开一场PK。这类学术报告不但由学生主讲,也全部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策划和实施。
读书活动,不只是督促学生读书,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展示的过程更是锻炼的过程。
一位叫冯丝语的同学在作完一场关于《红楼梦》的学术报告会后告诉记者:“当我跨出报告厅大门时,心里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又兴奋,也有些不舍。兴奋的是,这些天来的准备总算没有白费,报告会总算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却也有些意犹未尽的意思,回想这几十分钟,这么快就过去了。”
“说实话,刚开始准备的几天里,我一直很紧张,而且压力也很大,尽管我反复对自己说:‘我可以。’直到报告会的前一晚,回家我又打开书柜看《红楼梦》。我一直非常喜欢这本书,也看过许多关于它的书,像《红楼梦魇》等。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忽然变得很自信,我想这算是我的一个宝贝,然后我去给大家展示,也许在大家看来,不够独特,不够新颖,甚至水平不够,但是这对我自己算是珍宝了。我就要用自己最好的方式把我最美的东西展示给大家。”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常有之。准备做一件事时,心中会有恐惧,甚至想要放弃。但当你硬着头皮走下去,努力不让这情绪扰乱自己,最后,也便真正地把它当成了一种乐趣。这就像一只经历过生生死死的毛虫,最终化蛹成蝶。
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
昌乐二中的图书馆是绝对值得一提的,25万册藏书可是一个让一般中学可望不可及的数字,就连在很多书店都难买到的书,在这所图书馆里却可以找到。
除了学校图书馆,每个班级还有自己的图书“私馆”。在每个教室的一角都有个书橱,这些书都是学生自愿捐献的,由大家共同分享。
除了图书,报刊阅览室也是阅读的好地方。学校订阅了所有能够查到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人文的,各学科的报刊,共近400种,一式两份。学校规定每个老师必须订阅两份以上的报刊,领导三份以上。大家订阅的刊物,看过之后放到阅览室再供大家分享。
徐振升说:“中学生,都是一些十三四、十五六的孩子,是一个人读书的最佳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我们成人可以回想,什么年纪读过的书对你的影响最大?我觉得应该是中学,大学以及参加工作后读的书可能很快就会忘掉,记忆都不深。而且,中学时代的六年是人一生当中金子般的六年,所以我们希望在读书的黄金年龄一定要让这些孩子读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拓他的视野。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书香气是一个学校最好的氛围。”
根据昌乐二中的读书课程安排,记者粗略算了一下,三年下来,一个学生最少也要读上百本书,多的一年就可以达到百本。
读书让孩子越来越善于思考。也许他们还不能读懂书的全部,但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并被书中的精神和理念潜移默化着。
甚至,这些只有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对读书有了自己的见解。初三一位学生在其《魅力读书》一文中写道:
读书是快乐的事情,是心灵独语,是灵魂散步。
读书,让我们学会“珍惜”。如果昨天是美好的,让回忆永驻;如果昨天是酸涩的,让憧憬永驻;如果昨天是平淡的,让珍惜永驻。如果昨天是一掬欢笑,把欢笑收藏;如果昨天是一滴眼泪,把泪水擦干;如果昨天是一道伤口,把伤痕忘记。让烦心的琐事随轻风飞袅,把美丽的感动缓缓沉淀。
……
读书,让我们学会感激。人生,像玻璃弹球、水滴一般,被童年的掌心托住,泛着迷人的光泽,让我们今天仍能感到手心微凉。
读书塑造了学生的品格。一位学生在总结读书带给他什么时写道:
每当我遇到困难退缩时,书本告诉我:火无法征服的,水可以征服;现实难以实现的,梦可以实现;笑无法表达的,泪可以表达;争斗不能改变的,微笑可以改变;风揭不穿的,心可以揭穿;雪无法覆盖的,爱可以覆盖;足迹难以到达的,心灵可以到达。
读书,让这些孩子与同龄人相比,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读书的习惯将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读书营造纯净的精神世界
赵校长经常说,要让生命厚实,就要读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生命成长史;他告诉孩子们,教育家吕淑湘在回答怎样是成功时,说他的成功课内知识占30%,课外阅读占70%。没有阅读的人生是灰暗的,就像四季里缺了亮丽而明媚的春天。
熟悉赵校长的人都知道他有个习惯,出去开会他可以不去景点,但有一个地方他一定会去:书店。在机场候机,稍有点空,他也会一头扎进候机厅简易的书吧里,不到安检时间他绝对不出来。平时出门,他的衣箱里准不忘塞几本书进去。近年他在教育界的名气大了,难免有不少地方请他去作报告,途中他一准是一路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读到兴处自己禁不住咯咯笑,给他开车的司机早就见怪不怪了,说是“近朱者赤”,跟着这样的校长服务,浑身都浸染了淡淡的书香。
他的办公室里全是书,一张大办公桌,除开撑两只胳膊的那块方寸,一堆堆一层层一摞摞的都是书。他被书围着,假如不是因为身板大,你真的只能看见他的头顶。他爱书,说读书如饮醇酒,那自然是喉生津香;他读书很杂,也很博,他既读中文的,也读外文的,原因是他本来就是教英语出身的。
他读教育,也读经济;读历史,也读宗教;读《论语》,读庄子,读《道德经》,也读禅宗。他什么书都读,惟独不读死书,因而他既读出了深刻,更读出了辨证;他读风,也读雨,读四季,读心灵,更读人生,因而他学会了诗意,更理解了生命。
因为爱书,他发誓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读到好书。
是阅读,也是悦读。
校长读,老师读,让学生们也读;校长多读,也让孩子们多读,因而昌乐二中在学校里推行“海量阅读”。
他们还营造更加浓郁的读书氛围,比如组建二中文学社,编辑《同学少年》校刊,出版“首阳山”校报,开展“百日读书节”和“园丁读书工程”,利用校园广播每天课余时间播颂经典美文欣赏……学校到处都洋溢着书香。
赵丰平说,不读书,就会思维僵化。他在评价昌乐二中的读书时这样介绍,这种“海量阅读”的方式,看上去挤占了别的课时,却也逼着老师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目前来看,大量阅读并没有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们的视野大为开阔。虽然没有具体考评,但是学生受益是显而易见的。
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东营一离异单身母亲哭着打电话感谢赵校长,原来她在昌乐二中读书的儿子有一次晚上给妈妈打电话时说的:“妈妈,如果你感到寂寞的话就读书,读书就不会寂寞了。”
读书让人明智,读书让人明理,读书的孩子懂得了关怀,也学会了感恩!
学生读,教师也要读。在昌乐流传着一个关于赵校长“十本书治校”的故事。
他借助《为了理想的教育》、《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细节决定成败》、《卖产品不如卖自己》、《赏识你的孩子》、《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英才是这样造就的》、《杜郎口旋风》等十本书作为他最好的助手和教育思想的载体,来达到修炼教师人格的目的。每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开展读书讨论会,大家相互交流心得。慢慢地,书,成了老师们的朋友;书,给了老师们另一个宽广的视野;读书,成了老师们的生活。
有人和赵校长开玩笑,说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你是十本书治学校。
赵校长说,读书就是营造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读书就是为生命打好底色,读书就是积蓄人生的巨大力量。昌乐二中这些年高考领跑,靠让学生多读“打底子”,也算个经验。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当初,他要么不相干了,要么上面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