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邹忌和触龙说辞艺术的比较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2/10 9:02:4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00
一.三个人说辞的相同之处:
1.都都善于抓住利害关系来劝说对方。
烛之武紧紧围绕“亡郑”的利害得失来劝秦伯退兵,邹忌敏锐的抓住妻、妾、客“谄言欺主”使自己不能识真的危害性来暗示齐王广开言路,触龙指出诸侯的子孙后代锦衣玉食无所作为而不得善终的可怕现实,都使对方认识到了自己应采取何措施来趋利避害。
2.都不直言意图,明说目的,而是让对方听了自己的分析后自觉的做出符合进言者要求的决策。
这是最高明的进谏,达到了艺术的高度。
3.都擅于把握谈话的主动权,掌握好火候,拿捏准分寸。
尤其是触龙,对赵后心理变化的揣度和把握,妙不可言,太后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埋伏圈”,绝不可能再反悔。烛之武分析完“舍郑有利”后也不急于露出底牌,而是引领着秦伯回忆不愉快的往事,展望未来秦晋灭郑后将要出现的局面,此举绝对高明,政治资源此消彼长,战略空间你进我退的变化一下子让同样怀有称霸野心的秦伯改变了决策。
4.都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烛之武深知天下大事,巧妙利用秦晋联盟貌合神离的弱点来挑拨离间;邹忌对齐王渴求贤才良策使齐国强大起来的愿望也心知肚明,要不然也不会有“以鼓琴见齐王”;触龙则揣摩太后过分疼爱幼子不肯涉险的心理因素,启发其看到风险背后的巨大收益。
二.同中之异。
1.策略稍有不同。
烛之武主要抓住灭郑的利害得失和晋扩张的本质来大做文章;邹忌上演了一出“现身说法”的好戏,触龙则欲擒故纵,请君入瓮。
2.过程上各有千秋。
烛之武是先以退为进,再晓之以害,许之以利;揭其实质,秦伯果然撤兵。邹忌是婉言讽喻,进“顺耳”忠言,收“润物细无声”的奇效。触龙则先拉家常缓和气氛,再侧面迂回,又欲擒故纵,后单刀直入。
三.不同之处。
1. 背景不同。
邹忌进谏是在和平年代,另二人是强敌压境,国家面临危亡时。同是挺身而出,烛之武先要抛弃前嫌,放下不满和抱怨;而触龙则只须打破僵局。
2. 对象不同。烛之武是劝敌首退兵,另二人是劝自己的国主,难度系数不同。
3. 目的不同。烛之武是挑拨离间,分化瓦解。邹是“劝善”,触是“规过”。
4. 效果也不同。邹进言后取得了长远的政治效果,另二人则只是一时扭转国家的危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