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的规律指导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曾逢莲| 时间:2004/11/11 5:31: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56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语文教学、联想、整体。
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重点考察研究者文学接受活动的特点,从文学的生产、接受以及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上把握文学史发展的动态,深入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全貌,总结其规律与特点。想到我们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虽大谈素质教育,大谈课内外衔接,其实教学中仍太局促,放不开;或方法死板,效果不佳。仔细想想,我们何不运用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的规律,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呢?
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因受到时间、内容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合理展开、纵横推理,造成学生知识的支离破粹,一知半解。因此,根据古典文学接受史的思想,我们语文教学可从大语文观出发,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俯瞰文学,多向联想,整体把握,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文学的发展变化。
例如,学生要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不必死记硬背。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古人对文学样式的接受、继承及再生产的有关情况,进而让熟悉文学样式的演变。如诗乐府起初用于咒语、祭祀,因而语言短,节奏强,从而形成了诗歌。到了汉代,诗歌明显分为雅俗两类,新声俗曲的流行与汉代上层社会的享乐有关,用于祭祀高祖、文帝和武帝的宗庙乐舞,开始登上了大雅之堂。与此同时,汉武帝设乐府,令司马相如创作歌词;汉宣帝时带王褒等随从游观赋诗,也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宋代初,词只在民间流传,到宋太祖、太宗时,他们都喜欢词,自然带动了整个社会对词这一新兴文学样式的钟情,从而促进了词的流行。元明清时,特殊的历史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南北文化的变迁,又为新的文学接受打开了更为广阔的门径。
又如在学习陶渊明时,学生能欣赏他的朴素自然的文风,但不太理解他厌恶官场,回归田园的性情。因为学生从现实中了解的是做官的好处,看到的是农民的艰辛。他们怎能理解陶渊明为何不在官场左右逢源,即使得过且过也会衣食不愁,而偏要到农村去脸朝黄土背朝天呢?如果教师能从历史的角度讲解,告诉学生说陶渊明不只是感到仕途的坎坷,看到现实的黑暗,也受到了庄子无为思想的影响,学生就能综合理解了。
还如学生都能背诵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名句,但未必理解其缘由。我们可向学生分析唐代学者对古典文学的接受过程:作为诗歌的源头《诗经》,其“风”“雅”“颂”,特别是“风”就是反映现实,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采诗、献诗活动,正是统治者了解民情、补察时政的手段。后来的建安七子之所以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地位,也是因为用诗反映现实,反映生活。那么白居易在唐代提倡这种反映时代的文学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的思想方法,纵观古今,多位联想,合理补充,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高屋建瓴,一劳永逸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电话:8318366,3815213)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