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是新课程的灵魂
作者:丁文宏| 时间:2004/11/11 7:15: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32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他认为,“凡是学生能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自学能‘懂’的,教师不再重复教学,要尽量摆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让学生充分‘善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由此可见,互动才是新课程的灵魂,才是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互动的前期准备——认真自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互动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要达到这一要求,老师首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教师要通过检查督促,提高自学的质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独特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而教师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方案,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互动的课堂体现——热烈讨论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课堂,这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是认真自学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有价值,如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学生就提出:“种田”和“种蔬菜”两者之间是包含关系,并列在一些是不行的;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鲁迅对藤野先生“所改正的讲义”为什么不用“珍藏”而用“收藏”?“小而言之”与“大而言之”所讲的内容差不多,为什么不用“总而言之”?因此,教师要力争对所要教的课文做到烂熟于心,上起课来,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上出自己的个性。如果“以其昏昏”,匆忙上阵,怎能“使人昭昭”?又怎么可能放手让学生讨论呢?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互动式教学,不但要师生互动,还要生生互动。教学中要多一些归纳,少一些演绎;多一些启发,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教学新理念。
三、互动的后期工作——检测补标
追求师生、生生和谐互动须遵循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平等互助、激励评价等原则。放开手脚以后,学生的能力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可以通过跟踪检测来验证,还可利用检测对课堂上所遗漏的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补标,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就可以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有兴趣、学得有信心。
总之,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未来”的办学新理念,就必须按新课程的要求,在语文课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