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情结”伤了我和学生的心

作者:杨智慧  时间:2007/12/16 5:25:5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01
  多年带高三,使我的“高考情结”挥之不去。再回头来教高一,还是情不自禁地常常在课堂上联系高考。结果我发现——
  “高考情结”伤了我和学生的心
  任教了两届高三、取得了高考“辉煌”成绩、主编了百万字高考复习资料的我,再回过头来任教高一,情不自禁地以“高考专家”自居。于是,我的口头禅里“高考”横飞。学生一开始还精神抖擞,慢慢地便有些厌倦甚至开始暗地里计算我的“高考”频率了。学生和我或许都有些不适应,彼此不免有些隔膜。
  走过了高三,再到高一,我的“高考情结”挥之不去了:我总觉得自己又在指挥新一场高考战斗,课堂上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起高考,就连课文中的汉字读音,都要告诉学生特别注意哪些字音的辨识,还要不由自主地列举高考题来举证,更不用说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和作文教学的“高考阴魂”不散。我发现,我真的变了,变得那样理直气壮,变得那样“高屋建瓴”,我简直是在用高考的眼光和思维来教育我的学生,尽管我还一直自诩是一个有教育理想和改革精神的语文教师。我开始觉得对不起我的学生,也对不起我的语文情结了,心里不免有些困惑。
  记得他们刚上高一时,有几个学生的作文很有灵气,写得汪洋恣肆,纵横捭阖,天文地理,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我打心里喜爱和佩服。可是在我的“快速作文”和“创新作文”指引下,特别在我的高考模式作文训练下,他们开始不敢越雷池半步了,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写作,其风格慢慢靠近我的训练模式了,考试的分数也不断在提高,但他们飞扬的写作个性却难得表现了,即使有点创新的意味,也总是有着那么一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和歉疚,我怕我是教育的罪人,我怕我是扼杀学生语文天性的刽子手!
  后来,和几个多年战斗在高三的语文老师谈起我的这种感觉,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深有同感,纷纷谈起自己作为“高考奴隶”可悲的语文教学。我一直对学生说,语文素养绝不是靠“题海战术”能提高的,旗帜鲜明地反对“题海战术”,但学生们没了训练题,心里就发慌。我们随便拿一本高一的语文同步训练,就会发现,训练书里充斥着最新的高考试题和解读,语文教学的无序性和“高考意识”。看来,不是我一个人的专利,举国上下或许都在和我一样为高考准备着,或许比我更厉害!听说有的学校高一年级就开始人手一册高考复习资料了!
  到底是该对学生前途负责,还是对学生语文素养负责?我一直在夹缝中思考着,我不禁怀想起我的师范语文教学。
  大学毕业以后,我分配到一所刚兴办的师范学校,一个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都由我来执掌,语文考试也由我来作主。没有丝毫的分数压力,也没有教学章法的束缚,我开始随心所欲起来。我把语文视野从课内放到课外,课文重新组合,有精讲有不讲,有老师讲有学生讲。作文鼓励多样化写作,力主独抒性灵。课本剧、文学社,样样俱全,鲁迅、巴金、郭沫若、郁达夫,超越时空随意渲染,掀起名著名作阅读热潮。学生毕业多年后,还对当年的语文兴趣念念不忘,很多学生还当了小学、初中甚至高中语文教师。
  刚进入高中教学时,我还没有受高考多大影响,要学生写心灵作文,让学生推介最喜爱的作品,组织读书会、写作会,倒也轰轰烈烈,其乐融融。可是后来,我的教学风格和方向都变了,学生的考试分数也稳居前茅了。我不知道,我到底是该欣喜呢,还是悲哀?
  我不知道这样的高中语文教学我还要教多久,“高考”注定要成为我课堂的高频率词语。现在我一天不说“高考”二字,学生和我都不习惯了,但它总在一个不知名的角落使我伤痛,让我不停地反躬自问:语文教学的真谛果真如此吗?
  如果让我来大胆改革语文高考,我在想,考试三篇文章足矣:一篇文章赏析作文,一篇课外文言文翻译,一篇常规作文写作。
  我知道,这是天方夜谭。我不知道像我这样在徘徊中教语文的老师有多少,但愿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要辜负“语文素养”这个时髦名词,也但愿有一天我们的语文教育不再因“高考”而伤痛。(湖南省常德市一中 杨智慧)
  《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1日第3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