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变,狠抓双基——从2003年高考文言试题看高三文言文复习

作者:|  时间:2004/11/12 5:05: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31
              
  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是历年高考试题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近两年来随着高考客观试题分值降低,主观题分值提高,文言文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又有所增加,与往年相比,2002、2003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一、选材紧扣考纲
  2002年和2003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都严格遵照当年高考语文科的考试说明的精神,在取材上都选用了较为接近作者当时口语的浅显形式的文言文。2002年选取的是出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有关李广的一段文字,2003年选取的是出自《旧唐书·裴矩传》中有关裴矩的一段文字。选取的材料都经剪裁,由能表现人物性格、事迹的几个片段组成,首尾具全,再加上所选取的材料内容上既非冷僻,又非过熟,对学生而言既不至于是他们茫无头绪,又能考查出他们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再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看,《史记》是出名的接近当时口语的典籍,而《旧唐书》在二十四史中也是较为接近口语的。《李广传》和《裴矩传》作为考查学生的材料,均没有出现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更没有复杂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从整体风格上看,对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确是浅显形式的文言文。而2003年的文言试题在《裴矩传》后面加的一段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对裴矩的评论,也大致与此相同。当然,这些材料中也有少数阅读是有一定难度的词语,因此在阅读材料的后面加了三条注释,目的是帮助考生理解有关的文章。
  二、考点不变,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
  2002、2003年的高考文言试题,都紧扣当年《考试说明》要求,分别考查了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包括代词称代作用等方面的水平与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在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以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选文虽然出自于课外,但考查的绝大多数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就是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如2002年文言文试题中12题的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四个虚词“以”、“会”、“既”、“之”的解释,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均选自中学课本,甚至在选择课本用例时也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2003年的12题中的“为”、“以”、“焉”、“固”也都出自中学课本中的《伶官传序》、《鸿门宴》、《孔雀东南飞》和《师说》这些篇章可见,高考文言文重在考查考生对于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题型、题量、分值未有大变化,相对稳定
  2002年和2003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题型较以往有一定变化,但相对稳定。总共包括6道小题,其中5道为四选一的客观题,1道为主观性的翻译题,6道总共20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一直用四选一的客观题考查的文句理解,这两年改为要求学生动手直接翻译的方式,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考查的基本点还是落在关键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上。
  四、选材、命题的略微变化
  选材、命题的略微变化主要体现在2003年的文言试题上,从选材上看,2003年的文言阅读材料在内容上有了两个特点,一是人物形象是发展的,是有变化的,而非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以贯之的;二是从不同的典籍中选入两段文字,整个阅读材料分两部分。这两点变化给中学语文教学一个全新的提示:今后文言文阅读中的人物有可能比以往富于变化,更加丰满。
  从命题上看,2003年的第15题与往年不同,要求考生阅读第2段材料—司马光的评论,联系全文理解他的话。这一题是今年高考的新题型,体现了文言文命题的一个新方向。回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对司马光及《资治通鉴》要有所了解。《资治通鉴》的编写目的是给君王做辅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那么,司马光当然是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与《旧唐书》站在裴矩的角度叙事完全不同。另外,文言文翻译克服了去年试题的缺点,把翻译的难点落在实词及其活用方面。如:“佞”和“面”译为“当廷”和“当面”,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佞”与“直面”应译为“佞伪”与“正直的言论”,前者注重实词的意义,后者注重避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应该说这道题既符合《考试说明》的精神,又符合培养中学生文言素养的要求。
  鉴于以上考试的特点,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训练和复习应注意和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 落实文言基本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高考文言试题都是遵照每年的语文《考试说明》来编写的,从近几年的《考试说明》来看,高考对高中段文言文的考查主要是在实词理解、虚词辨析、句子归类、全文内容概括这几个方面,虽然2002、2003年新增了文言文翻译的题型,但从考查的知识点上看始终是落在了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固定结构这几个方面,因此,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每一篇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点,在不断强化中逐渐积累,是高三文言文复习的一个关键。
  要做好这一点,在我看来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对象和目的。为了避免高三文言文复习时的盲目性,教师在教学时应遵照《考试说明》和《大纲》要求向学生明确点出要求掌握的15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提醒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反复巩固。至于其他的如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的方式来加强巩固。总之,在高三的文言文复习中,一定要让学生学得明白且有针对性,一定要落实每一个考点而非泛泛而谈。
  二、充分利用教材,实现学习迁移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一至六册都为学生精心挑选了上百篇无论是内容还是知识上都非常有代表性的文言文,再加上语文读本的补充,更是形成了高中文言文阅读的丰富的文库。如此优秀的选文近在咫尺,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呢?更何况历年高考考查的基本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实词、虚词的用法多从教材中来,故在高三文言文复习中我建议首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的选文,组织学生头脑中装着基础知识点来复习一至六册的文言文,归纳用法,记例句,背诵名句名段,先将该学好的课文学好,这样才有一个实现知识迁移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从《史记》、《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著作中选择一些与高考文言试题难度相当的篇目,让学生限时完成,每周1-2篇,这样也便于检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针对新题型,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文段理解能力
  2002、2003年的高考文言试题中出现了主观翻译题,这是一种非常灵活且很有效的考查方式。但从近两年的高考情况来看,文言文的书面文字翻译是学生的一个弱项。许多学生对于某一句话往往了解其大概含义而无法落实到具体的关键字、句式、用法上,故而抓不住得分点。因此,在高三的文言文复习中,应注意这一情况,在文段、文句的讲解上,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口头翻译能力和书面翻译能力,并引导学生重视关键词、句的翻译和文句的通顺。至于文段理解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人与事,不要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四、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寻找答题地的技巧
  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无论从知识点还是内容、题型上大体都趋向一个稳定的走向,这就为发现规律提供了条件。因此,老师在高三的文言文复习中除了狠抓“双基”外,还要引导学生根据文言知识的特点,探究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借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如怎样辨别通假字,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一般应分开解释等。
  除此之外,根据试题的出题特点,也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一些答题的技巧。如实词辨析可用“代入法”,文段阅读可用“猜读法”,还可以利用题干中的对文段理解的正确选项来帮助阅读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而言之,只有仔细、深入地分析高考文言试题的特点,并且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时刻注意体现《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精神,不断加强和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上掌握主动权。以上是我对今后高考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批评和指正,从而更好地进行我们的文言文家教学,为我市明年的高考能有更好的成绩尽一份力量。
                                2003.10.17.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