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错误中求得新发现

作者:万燕|  时间:2004/11/12 12:55: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19
  学生是本着求知的欲望在校学习的,我们不能一味地苛求他们,所做的所想的完全正确。教师要带着一颗敬业之心,耐心地教育引导他们,真诚地理解尊重他们。常常,一些教师对学生犯下的错误,或深恶痛绝、或怒发冲冠、或心急如焚、或无可奈何。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对之采取过急过硬的态度,将其一棒子打死。认识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从错误中求得新的发现,那么,这样的错误反而不是一件坏事了。
  分析学生思想、学习等各方面错误产生的原因,无非是他们缺乏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其客观因素,也取决于其主观条件。
  1. 知识性错误
  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面狭窄。绝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与自然或社会接触面不广,他们仍然是在教室--食堂--家,三点一线单调地生活。课本中的不少新知识、新问题都远离他们的世界,他们自然也就无法耳熟能详。《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写于1921年的诗歌,诗歌源于那个“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社会,要学生去体会诗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光明、自由、幸福的向往的思想感情,着实不是件易事。没有生活的基础,学生对此做出错误的判断,也就不足为奇。
  2. 思想行为性错误
  如今,科技发达了,电视、电脑、互联网日益走进了千家万户。学生们可以通过种种途径了解到些许课外常识。但是,对那生动诱人的画面,丰富多彩的文字,基于他们的涉世未深,却难以把握如何去从中求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他们不懂取舍,他们全盘接受。面对一个人,抑或一件事,他们也就不知如何进退,只凭借好奇为之。这正导致一部分青年学生思想行为有失偏颇。据统计,青少年犯罪80%以上是因为误交社会匪类,或者迷恋枪杀,色情录象。
  3.主观能动性错误
  对于学生在各类考试或作业中的错误,有不少却起源于其学习态度。升学考试的压力,促使学子们奋发图强,狠下苦功。但是,有些自认为升学无望,自暴自弃的孩子就我行我素起来。因而,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便大打折扣,错误百出。也有些错误不是学生不肯专心,而是因为他少了份耐心和细心,解决问题粗枝大叶,毛毛躁躁。
  有病方能医,有错就能改。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错误,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使问题迎刃而解。没有问题的存在,便永远不会有进步。
  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师生之间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更会发现不少的问题,甚至在师生,生生间会有意见的分歧,这便是求得新发现的前兆。教师要摆好自己的位置,不能强求学生服从于自己。教师认为正确的并非一律没错;同理,教师认为学生错误的,学生也不一定一无是处。教师要用民主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从而发现新的知识,取得长足的进步。
                       (邮编:226641)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