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节作文课想开去

作者:焦作武陟一中 郭晓伟|  时间:2004/11/16 1:33: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08
                                                
  新生开学第一周我们语文组定的作文题目是《语文,让我……》(比如,喜欢,向往,忧伤……),我们原以为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学生们肯定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东西可写,而且这么多年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肯定培养出来了。但当我一把这个题目说出来,学生们便发出极不情愿的声音,我一下子意识到我们的估计错了。接下来学生的反应是这样的:大概有一半学生都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作文,他们东挪西晃,抓耳挠腮,想找点儿材料,但翻来翻去,还是无果而返。他们一脸的不情愿和无奈,但下课交作文的命令又迫使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写。还有一些自认为语文成绩差的,尤其是不知道该怎样写作文的学生更是如进了迷糊阵,只是他们稍微比前一种学生勇敢,他们似乎不太听从老师的命令,于是都去看小书了,他们的想法是:与其不会写在这儿消磨时间,还不如看点儿书增加点知识,我看着他们痛苦的样子不忍心再剥夺他们的这一点兴趣。只有极个别学生由于以前的基础不错,对写作也很感兴趣,他们写起来倒没有多大困难。
  这样一节课下来,我满肚子说不出的滋味。
  等作文交上来之后,更是让我这个语文老师,一脸的失望和迷茫。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写的是语文给他们带来的苦恼,忧愁,心伤和不快乐甚至是恐怖,他们最怕上的课是作文课,他们最头疼的是写作文。改完作文,我心里更不是滋味,由此出发,我想到许多:
  一、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怕写作文?
  兴趣,肯定是兴趣!写作的兴趣!学生们对写作没有一点兴趣!兴趣在这群少年中是缺失的!那么我就想是什么原因使学生没有了兴趣?是它,是长期以来传统作文教学的制约,肯定是它!
  写作本是出于表达的欲望,而表达又是为了交流,而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已经忘记了写作的这一本性,我们的条条框框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写作文几乎完全成了应付。我们可能太注重主题结构以及技巧方面的问题,而忘记了“真诚是优美的第一要义”,于是写作离人的思想和精神越来越远,学生成了一架组词造句的机器,一篇文章也只不过是一位识字的人垒出了若干方块字而已。这样学生们一次次应付,一次次痛苦,一次次做机械枯燥的方块字作文,也就一步步地把写作文的兴趣丢失殆尽,于是也就造成了老师被动,学生无奈的局面。于是我就又想:我们在作为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是不是也充当了学生灵感和灵性的刽子手?我们明明都知道那样的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可我们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走那样的老路?难道我们就不能作出一些改革,也让学生感受感受改革的春风?还有,我们是不是在作文教学中有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我还在想,即使有那么几个写得不错的学生,但那是我教出来的么?其实老师们都明白,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作为语文老师最主要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于是我就又想,我们究竟做到了很好地引导学生了么?
  二、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或许以上所有的问题老师们都想到了,关键是如何解决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即使他原来的基础再差,只要他有兴趣,就必定会主动地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去满足自己的兴趣,久而久之,水平肯定会提高。因此我觉得我们现在该思考的不是教给学生怎样写作文,而是怎样激发他们的兴趣。应该说这是一项比较难做的工作,毕竟这么多年的作文教学已经把学生的兴趣都抹杀得差不多了,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也早已无影无踪,作文已经成为他们每周作文课,每次大小考试必须面对的永远打不败的敌人,久而久之,他们便对作文无动于衷了。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功夫了!问题是我们该怎么下功夫?是不是让学生大量地写,然后老师认真地批?是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摘抄一篇又一篇的优秀文章,或者强迫学生背,背,背?我觉得恰好相反。诚然,作文水平的提高,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但对于现在的学生,我们强制性的做法很可能把学生还剩下的那一丁点儿兴趣扼杀得片甲不留。他们本来寄希望于新的高中生活,希望高中作文能够和初中不同,希望能够有新意,因此如果不考虑到这一点,就必然把工作走向被动,甚至走向死胡同。
  因此,我就考虑我们是不是可以暂时先没有硬性的规定,好让他们的心灵先束缚中解脱出来,呼吸自由的空气。或许,我们会觉得这样做会浪费时间,但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是在节约和有效地利用时间,而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不死不活地作文,不死不活地从开始到结束,学生走向死路,老师走向极端被动,到时候再想改变的话,已经迟了,而且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放开,学生们什么都不去做怎么办?这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督促和激励学生。在引导方面,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先不要从文学方面着手,先不要让学生读什么经典,先不要动不动就讲什么艺术特色,而是先从其他方面入手。在课下我曾做了个调查,学生们对历史故事,历史事件,体育,军事,新闻,音乐等方面都比较感兴趣,因此我们不妨先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到亲切,或者最起码不是那么作难,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这是第一步。之后,我们要带领学生深入进去,引导学生和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或者一味地注重某一方面。这样做我觉得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解决了学生的材料问题,打通学生的思路,避免学生单单为文学而文学;二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信心一步步建立,就必然促使学生下大力气去搜集材料,去提高写作水平。这就又存在一个操作性问题:是让他们单打独斗地去搜集材料么?回答应该是否定的。首先,这是不现实的,学生们还有其他的课程要去学,因此用在语文方面的时间就不可能足够,单个人去做肯定不好;其次,这也是不可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局限性,长期的话会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于是我就想我们是不是让学生成立一个兴趣学习小组,毕竟人多力量大,而且同学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各小组也可以交流,这样在交流中写作,在交流中提高。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些见解,针对不同的学生,所采取的方法肯定不同,而且,里边有许多操作性很强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暴露出很多很多问题,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认真解决的,这关系到以后能不能继续进行下去。以后的路还很长,以上一二点只是一个开端而已。我只是觉得作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关系到语文生命力是否长久的重要问题,我希望我们更多的语文老师投入到这场改革中,使语文之花在学生的心中绽放。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糖糖 于09-07 14:58发表评论: 第1楼
  •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