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教改中的“小岗村”
作者:安徽巢湖 赵春霞 时间:2008/1/6 2:20: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53
一、教室模式:撤掉了讲台,搬掉了讲桌,课桌摆成方阵,教室三面墙都是黑板,教室外墙壁也是黑板。
杜郎口中学的教室与众不同,没有讲台,除一面墙必须用来采光外,余下的三面都挂上黑板,每个教室外走廊也是一排黑板。教室外的黑板不是摆设,上课时总有一些学生在教室外的黑板上写着画着,讲课时,也有学生会走到教室外讲解走廊黑板上的内容。四十几张课桌摆成四个方阵,很像是四张小会议桌,一个方阵供一个学习小组使用,上课时小组成员相对而坐,离的近,经常把头凑在一起。而一堂课中,大多数时间学生又不坐在桌边,更多的是或蹲或坐或站,围着三面墙的黑板转,有时干脆全部开到走廊上,一堂课学生要挪好几次位置。教室里的布置也与众不同,没有“羞答答”的哲语,到处是洋溢激情的标语,写着类似“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为你的生命质量负责”、“发掘你的潜力、展示你的风采”的话,很让人精神有些为之一振。这样的教室把空间全部交给了学生,消除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体现了教学民主,营造了竞争、上进、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课堂境界吗?
二、时间模式:从0+45到10+35再到实际上的0+45。
杜郎口中学对教师讲课时间有严格规定,这源于老校长的一次调研。有一次校长崔其升问学生:“上课时你们为什么老打瞌睡,听不下去?”学生说:“老师讲的课,还没我们自己讲的好呢?要他们干什么?”学生的一句“气话”,让崔校长茅塞顿开,他干脆来了个彻底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0+45”的课堂教学要求,即:一个星期谁也不准讲课,不准板书,就站在讲台上,让学生自己发挥。不让老师讲课,老师想不通,家长有意见,为了使改革稳定实施,崔校长就将“0+45”改为“10+35”模式,规定教师只准讲10分钟,余下的35分钟必须让给学生。开始,老师们总想把这宝贵的10分钟用到位,随着教改的深入,学生越讲越好,越讲越多,许多老师想通了就干脆开始不讲了,所以就又实际成了“0+45”模式。我听的两堂课,一堂语文课我未见到老师,只听到他不知在哪个位置讲了一句话“现在请各小组展示”;另一堂物理课,老师始终站在人群背后不出声,中间只插了两句质疑某个学生的话。整堂课,老师把时间完全交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学生由听课而变成讲课,由被动而变为主动,他们能不自主学习吗?
三、预习模式: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两两结对。
杜郎口中学的课由三部分组成:先上预习课,再上展示课,最后每单元(章节)上反馈课。预习课可以预习一篇课文,也可以预习两三篇课文甚至一单元课文。然后一课课展示。展示得是否精彩,全看预习是否充分。预习课先由学生交流,然后由小组成员在讨论中生成学习目标,然后分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合作时,两两结成对子,根据小组指定的任务,研究课文,研究题目,并做出详细的解答,以备展示课上使用。在听课中,我们见到学生们都围在方阵中不断地交流着,有时还跨出“对子”与别人交流、争论,有站着,有坐着,有说着,有笑着,还有吟唱着的,还有舞蹈着(可能下堂课用到),行动不受拘束,气氛宽松和谐,心理自由放松,完全没有我们平日见到的自习课默默无语埋头苦学的景象。见到这样的课,我才明白了展示课精彩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既是教改的方向,也是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特色。“我精彩,我活跃”,全因小组在合作、探究。
四、授课模式:预习指导+合作展示,我的课堂我主宰。
上课伊始,一部分学生就拥到黑板前,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上方(这是承包意识),然后将上节课预习过的知识点和自己小组探究过的题目一一写上。在当地,这叫“爬黑板”。没有爬黑板的学生在座位自己读书,有个别学生蹲在教室墙边的地板上写(黑板不够用)。写好后,老师组织学生交流,各个学习小组轮流讲,每个组先由一名学生读题和讲解答案,然后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赞同,有补充,也有表示不同意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的话总不多,只是适时点拨一下,一节课就结束了。
杜郎口的每节课几乎都是这样上的:先讨论确定学习目标→再由小组分配学习任务→然后小组自主学习→上课时展示交流。上课时,学生有演说、有陈述、有用歌唱解读内涵,有演课本剧等,形式很多,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很少偷眼注意站在教室中间来回走动的听课老师(因为学生都挤到教室边黑板前了),黑板边人头攒动,听课教师随意晃动,很有点像“教育超市”。这种模式有什么优点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确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来参观的老师回答相当一致。课堂上,我们见闻的是: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跳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就像校门口的一块牌子上所说,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学生在自主、快乐地学习,在自主的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在快乐的学习中形成了健全的性格;在小组的学习中,又培养了合作的能力和精神。
五、作业模式:取消了书面作业,增加了预习本和纠错本。
参观中我们听说杜郎口中学没有作业,真觉得不可思议。从早到晚,课堂里都在预习和展示,确实用不着作业。杜郎口中学的展示课十分精彩,但学生70%的功夫却用在预习课上,预习好展示才精彩。于是老师要求学生人人备有预习本,一个学科一本,专门记录小组讨论生成的学习目标、知识要点、典型题目及答案解读等内容。翻开这些本子,个个写的密密麻麻,又篇篇写的层次清楚,难怪课一上完,学生就掌握了绝大多数要学习的内容。也有展示课上讲的不对的,于是老师就又让每个学生每学科准备一个纠错本,专门记录做错的题目、讲错的题目,还有讲漏掉的知识、易混淆的知识。课上完了,“作业”实际上也做完了,不需要上交,也不需批改。学生负担减轻了,老师课余也轻松了。
六、评价模式:反馈、激励。
评价的形式之一就是反馈课,它是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反馈,就是穿插巩固、达标测评。一单元或一章节一次,上课形式还是小组合作学习,将学过的知识编成题目或直接从教辅书上找来题目,当堂做一做,当堂评一评,一堂课容量很大,有时一堂课能讲二十几、三十几道题。有时也是老师拿来现成的试卷,由各小组一题题地讲。开设反馈课的目的,一是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内容,二是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因为学生要面对中考),三是检测一下学生的实际水平,四是表扬先进给学生创造更多张扬个性的机会。
评价的另一种形式是激励。激励的形式很多,但我看到的最不寻常的做法是:让每个学习标兵、学习能手编写一句属于自己的名言,如“积极是课堂的主宰,活跃是课堂的灵魂”、“奋斗与拼搏铸就成功与辉煌”、“勇敢的尝试是成功的一半”等等。配上照片,印成精美的挂屏,布置在教室外的每面墙上。走在这样的校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学生的十足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杜郎口的一天,我恍如走过了许多年。我们苦苦探求的自主、探究、合作学生的模式不就在这里吗?也许有人会怀疑这种模式的效果,请看看吧:教改之前,杜郎口中学中考升学率是全县倒数第一(22位),教改中,升学率由22位到17位,再到第10位,第6位,第5位,第3位,第2位,第1位,乃至现在稳居前三位。这不是教育的奇迹吗?冷静思考,这个奇迹的创造不正得益于杜郎口人找到了教育的真谛吗?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能极大地发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成就他们的非凡的创造力。
链接:杜郎口中学简介:一所名不见经传、偏居鲁西欠发达地区的偏远农村中学,近年来却创造了一个传奇、一个神话。学校彻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兵教兵”、“兵练兵”的尝试正符合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又暗合新课改的思路。学校还陆续摸索总结出的“10+35”、废除讲台、“三三六”教学模式等,无一不以解放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为出发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升学率的指标也是过硬的。杜郎口最有特色的是它的课堂,三面全是黑板的教室、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大胆张扬的青春个性,真正赋予了学生自信、自尊的人生态度,为他们今后一生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杜郎口现象”被归纳为“散发着本土性、原创性芳香的教学改革新篇章,充满着民族性、时代性阳光的农村教改好榜样”(中央教科所原副所长腾纯研究员)、“原先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的农村教育的先进典型”(山东省教科所陈培瑞研究员)、“课堂革命”(《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22日第三版)、“颠覆性变革”(《齐鲁晚报》2006年2月27日)和“农村中学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十一期)。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