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敞开心扉

作者:黄永伟|  时间:2004/3/26 13:42:57  来源:无锡市荡口中学  人气:1187

最近的新课程、实验教材《历史与社会》课上,初一(5)班的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了,学生的反应也越发让我惊奇。自从学习第2单元《家庭生活》后,学生上课发言也更积极、热烈了。通过第一单元学习中的交流活动,我和学生们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在课堂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形成了活跃的课堂交流气氛。学生的心里话也越掏越多。

星期三的课上,开始学习第四课《我有一个家》中“温暖的家庭”一节,我讲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让学生谈谈对俗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踊跃发言谈了离家在外的种种不便,处处不自由的情况,认为有家的感觉真好。但也有少数同学表示宁愿在外,不愿呆在家里,因为家长管得严,处处约束,时时唠叨,没有自由。焦斌同学为了证明情况确实,要求全班表决,结果竟然半数以上的同学都表示有同感,其中不乏刚才还大谈离家在外有种种不便的学生。一见如此情况,我就因势利导,说父母也应该理解子女,给你们一定的自由空间,也应尊重你们的一些想法、做法,更应包容你们的一些过错,民主和平等地对待你们。这时,大多数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但我话锋一转: “但你们知道父母有时严格对待你们的行为却都是关心你们的表现,虽然有时可能方法不当。你们的父母白天辛勤地工作,回家还要操持繁杂的家务,不知疲倦地操劳,养育你们,容易吗?!”有些同学低下了头,我的这些话既教育了学生,又把他们的思路引回到课堂内容上,让他们深切地感受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接着我引出了课文中“读与思”的《燕诗》,让学生们学习体会白居易的这首诗歌。

学生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诗歌、查字典,进而讨论、探讨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接着我对全诗作了简单的介绍和讲解,提了一个问题:“你对诗中哪一句诗句感触最深,为什么?每一小组请推荐代表发言。”

有人说:“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说明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有人说“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思念之情;有人说“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说明父母的辛勤劳作,爱护、抚养子女之心;有人说“嘴爪虽欲敞,心力不知疲”——说明父母为了养护子女的无私之爱。

学生对诗意正确的领会,令我这个当老师的心情感到特别舒畅。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班中平时很调皮的学生华新也举手发言了,他说他感触最深的是“燕燕尔勿悲,尔当反自思”——说明父母光有对子女的爱还不行,还要有对祖父母的爱,吴海星马上举手附和,他认为“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说明父母不能忘记他们父母对他们的爱,应时时不忘、赡养好祖父母、外祖父母。

拍案叫绝,想不到学生们的领悟如此之深,如此之广,真是始料不及,我当即认同,并对发言的几个同学“狠狠”进行了一番表扬,同时还问了一个问题:

“你们家有父母对你的爱、关心远远超过对你祖父母的情况吗?”

“有” (一片不小的声音)

“哪该咋办?”

“回家和父母一起学‘燕诗’” (王佳铭一声抢答引起了教室内又一阵会心的笑声。)

通过以上的讨论,学生对于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父母的辛勤工作有了较深的了解和体会,我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平日里对爸爸或妈妈一天的活动的观察、了解,在书上表格中填写他们在各个时间段的活动。

几分钟后,我就请四人小组代表交流。

“我父亲六点起床,七点打麻将,十一点吃饭,十二点打麻将,十八点吃晚饭,十九点还是打麻将。”

……

一听吓了一跳,一调查,班上三分之一同学写了父母打麻将,三分之一同学写了母亲淘米洗菜、看电视,三分之一同学写了父母上班工作,我认为表中内容应该反映学生父母辛勤的劳作和对子女的无限关爱的活动,而对学生如此的填写,我该作如何的解释?临下课之际,我只能对学生们作了新的要求。

“同学们,表中填写内容要反映你温暖家庭的情况,你父母经常打麻将,对你关心不够,要主动和他们多沟通,把有意义的一天活动重新填上去。”

“老师,我爸爸妈妈常打麻将,为什么我不可以看电视?”

“老师,我妈妈偷看了我的日记,我能告她吗?”

“老师,我是单亲家庭,写父母活动的作业我可不可以不做了?”

……

下课铃声响过后,同学们还是问个不停……

他们的目光从关注课本转到关注生活、家庭、社会。他们从对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扩大到对生活的探索。

学生的心扉正在打开。

 

                                              200210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