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的美丽记录——杨绛《我们仨》名著导读
作者:郑州外国语学校 陈敦贤 时间:2008/1/10 22:39: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217
全书共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篇幅只几百字,作者开篇写老年时的一个梦境,讲述一家三人的生离死别,由此拉开全书的序幕。梦中的凄惶无奈,预告了一家三口即将面临不测之地的惊悸不安。平淡质朴、凄哀无力的口语道出“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的凄迷哀婉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从三口之家的欢乐场面开始,钱先生突然接到一道神秘的、不可违抗的命令,匆匆离家而去。场景骤变,他们三人走上了“古驿道”。“古驿道”是古往今来人人必经的人生的最后旅程的象征。只是他们三人在“古驿道”上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长。作者笔触迷离惝恍,虚虚实实,时醒时梦,时空切换,以真实朴质的叙述风格把我们带到了那些艰难岁月,我们看到他们三人身受的种种苦难,看到杨先生如何在绝望之中满怀希望,又如何从希望之中再次跌入绝望,以她的柔弱之躯奋身为夫君和爱女与死神抗衡,她连遭失女丧夫之痛时“欲哭还无方痛绝”的至痛至伤,以及她事业未竟夜台惊登,为了她撇下年迈衰病的双亲难以瞑目。文章字字是杜鹃啼血,令人荡气回肠!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从一九三五年七月他们到英国留学,写到一九九八年岁末钱钟书先生去世,可以说完全是对往事的追忆。作者在经过痛苦的尽情宣泄之后,心绪重归宁静,字里行间充溢的是书香饭香和亲情友情。他们脚步遍布半个世界,历经新旧社会的风风雨雨,回首往日曲折岁月:幸福和美的婚姻爱情,负笈远游的留学生涯,爱女的诞生成长。三口之家,和谐真诚,正直善良,勤奋好学,一家不官不政,不卑不亢,日日厮守,为文为人,生活实在而有趣,简约而从容,欢乐和波折,歌哭与欢笑,桩桩件件,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透出一代才女温婉娴静的文笔、灿烂雅致的笑容。
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全书娓娓道来的都是一个家庭几十年里会碰到的事,但平凡中自有奇处,尤以杨先生将近期颐的高龄历练的婉曲慧巧、通脱深挚闪烁于字里行间,更是令人动容。例如书中写到女儿钱瑗,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母爱和赞誉之情:“阿瑗是我生平杰作”!书中从新生命诞生起,写尽小女儿的可爱,懂事,聪慧,机灵。圆圆两年不见爸爸,好像不认识了,看到爸爸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说“这是我的妈妈”。父亲反问谁先认识你妈妈?“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女儿走路,翻书,好记性,不知惧怕,都颇有父风:“我和爸爸最‘哥儿们’”。书中写了钱瑗从生到死的整个一生,无论是其生之欢欣快慰,还是其死之令人扼腕,作者以实笔写其生,以虚笔写其死,“阿圆住到了医院去……我变成了一个很沉重的梦……我的阿圆,我唯一的女儿,永远叫我牵心挂肚的,睡里梦里也甩不掉……我实在拿不定我的梦是虚是实。”想来皆使人扼腕不已。
也许,人生唯在回忆和自省中才更有韵致。古人有北宋沈括写《梦溪笔谈》,自云所居之所乃旧时梦中之地,现实与旧梦嫁接,想来可叹。即是现代亦有张中行《说梦集》、孙犁《远道集》都是晚年寻梦之作;宗璞写西南联大旧事,也不能全看成史家之叹,其实还有对人性美质的回味;汪曾祺晚年也爱用《梦溪笔谈》的手法记青年时的旧事,《受戒》《大淖纪事》旧梦重温,却写出了黑暗世界明亮的一隅。生命一旦窖藏,过滤掉岁月的杂质,醇成甜美的老酒,欲久欲醇,一日启封,令人齿颊生香。杨先生的《我们仨》就是这样的作品吧。
博古通今的钱锺书和聪颖慧巧的钱瑗皆已骑鹤西去,静守人生的杨先生用她不朽的笔,用她全部的爱,重新为他们三人营造了一个永久完美的家,他们三人在“古驿道”上散失,又在《我们仨》中重新聚首永恒,他们美丽的人生,必将在这里诗意的长存。
2006-9-8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