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比较赏析
作者:浙江绍兴鲁迅中学蒋平| 时间:2004/11/16 11:35: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701
文竹
王良和
时常以为案上那一盆文竹,很快就会死去。一年来,这纤瘦的植物,仿佛挣扎于生死的边缘,时青时褐,像文弱的君子,又像清癯的书生,病容凄楚地对着我,我颇感惊愕。
灯下读书,猛一抬头,青青竹影便飞入眼里,再一抬头,眸内的青影仿佛枯败苍颜。那真是变种的竹,退出了岁寒三友的阵营,从耐雪的坚强,到畏风畏雨的柔弱;从户外的纠集繁生,到室内的排他独长,那铁线一样的幼茎纤枝,真的,只宜长在小小的盆内,占据两寸见方的空间。至于形象,那在微风里摇摇欲折的自悲自叹,虽然赢得栽竹者的相怜相惜,但多少有辱竹名了。
大概文竹只宜细心呵护的女性栽种吧,一旦落入粗心大意的人手里,就要吃苦头了,那是不宜经常晒太阳和浇水的植物。当太阳悄步蹑进,我就把它放在书架上,让青青竹色爬入唐诗宋词的意境中。不过浇水却没有定时,在两日一浇,也有十多日滴水不沾的。我原是个不懂栽植的人,何况是娇生惯养的文竹?买回来不久,竹叶开始黄了,自叶尖徐徐蔓延,瞬间已苍颜衰颓然乎其间,凄凉待毙。偶然我剪掉枯叶,落在盆里,聊作春泥护花。每次以为最后一点墨绿即将消失了,谁知嫩绿却自枯叶间钻出。一年下来,不死反而长高。我才惊觉有些植物,表面柔弱实则刚强,潜藏着无穷的生命力和求生意志。是的,不断枯萎与更生,生命会变得更丰富,一室春意在青绿里流转。
文竹心情
佚名
开始喜欢文竹,已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只知道,第一次看见文竹是在妈妈的朋友家。那一盆放在冰箱上的细细长长毛茸茸的植物很好看,后来知道这就是文竹。我不知道什么是一见钟情,但我想第一次邂逅文竹就是如此吧。后来,我们家也有了一盆小小的文竹,这让我欢天喜地了好一阵子呢!
文竹的绿是那种说不上来的翠绿,有点深但却显得很鲜艳。我总觉得文竹的颜色就是它的性格,有点羞涩但又显得活泼。那时,我的性格也是如此。我胆怯,做什么都瞻前顾后;不爱说话,说好听点就是很静。可我的内心却很火热,所以我时常也很阳光,很快乐。我想这该是我喜欢文竹很重要的一部分吧。
文竹的秆很细,真的,好像弱不禁风。一碰就会折断的样子。然而外表总是会欺骗人的眼睛,文竹的秆虽很细但也很韧,只要不使劲掐它是不会断的。之所以叫文竹,我想就是因为它的秆就好像缩小到百分之一的竹竿一样,很可爱!
小时候常看见对面楼的大哥哥只要对着他种的兰花说话,皱紧的眉头也能舒展开。于是我无知地认为植物都有魔法,能将不快乐的事变成快乐。我学着大哥哥的样子每到不愉快的时候都和文竹聊天,心情果然好了很多。我以为我的眼泪滋润了文竹,它却在我的心中生出了快乐的心芽。再后来,我把快乐的事情和它说,每每会有一种满足感。我以为是我的笑容像阳光照耀着文竹,它却使我心中的芽渐渐地长大,变成了自信。有时候我觉得文竹像一本有生命的日记,里面装满了我的心情,也只有它能体会。
我一直延续着这个我自以为神奇的方式,直到有一天……
我发现我的文竹没有了先前的翠绿,我着急地问妈妈为什么,妈妈无奈地看了看文竹说,它老了,累了,要睡了!我把它放在了那个不起眼的小小的墙角。我想它睡够了,还会醒来继续听我讲我的故事,然而文竹再也没有醒来……
后来才知道,文竹的枯死是因为我将它放在太阳下暴晒了一天的原因。我哭了,我觉得是我亲手杀了我的文竹将它埋在了楼下,让它好好地睡吧!同时我的故事也随着文竹一起埋藏进了土里,不再被提起。后来,我在路边常会看见有人卖文竹,而我却无法再提起勇气买下它。
过去,年少的我把我的故事讲给文竹听,埋进了土里;现在,长大的我该向谁倾诉我的故事、我的心情呢?
美文鉴赏:
两篇短文,都是以文竹为题材,在表现主题上有所不同,一是融理于景,一是融情于物。《文竹》抒写的是对生命的一种感悟,是一曲生命的赞歌,赞美其顽强的生命力,揭示其本质:生命因不断枯萎与更生而更丰富。《文竹心情》,则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的情志、个性的流露,同时也委婉地抒发了难觅知音的感慨。
在写法上,两文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诚如宋代梅圣俞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体现了艺术的空灵之美,言在此而意在彼,寄意于象(文竹)内。然而在具体的构思上又有所不同。
《文竹》以抑显扬,以弱衬刚。作者不仅以“抑”笔开篇,且“抑”笔频出,一“抑”再“抑”:外形“纤瘦”且“时青时褐”,是一抑;气质“文弱”、“病容凄楚”地“挣扎”,二抑;其形“枯败”而“柔弱”,三抑;“铁线”似的“幼茎纤枝”,只独自占据“两寸见方的空间”,四抑;“微风里摇摇欲折”,“有辱竹名”,五抑;“苍颜衰鬓颓然乎其间,凄然待毙”,六抑。行文至此,似乎已“山穷水尽疑无路”,正在读者疑惑时,用笔一转,惟见“抑”笔尽而“扬”笔自然写出。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谁知”“惊觉”展示的心理突变,“钻出”、“嫩绿”凸现的生命活力,“枯萎”与“更生”的哲理思考,使散文主旨豁然开朗。文竹内柔外刚,在“枯萎”中“潜藏”生机求得新生,融入“一室春意”的可贵精神把读者带进生命意识的新境界。层层设“抑”,反复铺垫,“抑”为“扬”伏,“扬”因“抑”显,表现主旨,这种烘托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文竹心情》,由浅入深,双线结构,物人相映。以时间为顺序,以文竹为主线,穿插了我的心情。初遇文竹,钟情于形,“细细长长毛茸茸”。自家有了文竹之后,流露出喜悦之情。接着作者描写文竹的颜色,点明文竹的性格:在羞涩中显出活泼。点明我喜欢文竹的原因之一,在于文竹的个性。接着作者在“文竹”的“神”上作了深入把握,秆虽纤细却坚韧。在与文竹的对话中,充分表露了自己的心情,觉得文竹是一本有生命的日记,里面装满了作者的心情。文竹堪称是人生的知己,直到有一天,文竹枯死后,我对此流露出歉疚伤感之意。作者借文竹来抒情写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此外,两篇短文,形象生动,语言细腻,富有表现力。《文竹》中的“青青竹影”、“墨绿”、“嫩绿”、“青绿”,同样是绿,在其生命的不同情境、不同阶段时是不一样,显得准确,令人如见其形,具有色彩感。“从耐雪的坚强,到畏风畏雨的柔弱;从户外的纠集繁生,到室内的排他独长”,等等,具有语言的整齐美。而《文竹心情》,“快乐的心芽”、“眼泪滋润了文竹”、“它老了,累了,要睡了!”等,读来别具韵味。
浙江绍兴鲁迅中学312000蒋平 邮箱:jiangjinsu@sohu.com
电话:0575-5885522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