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解读于漪老师的的《岁月如歌》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12 14:02: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656
  于漪老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为了迎接第23个教师节的到来,上海教育出版社特推出《岁月如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以下解读,皆引自本书),于漪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一笔财富。
  解读《岁月如歌》
  一、回望――启迪我们
  于老师,坎坷一生。杰克?韦尔奇在《赢的答案》说:“事业的成功之路漫长而多舛,较少有一帆风顺的。这条路曲折向前,时断时续,有时候还要经历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坎坷。在这里,汗水和能力至关重要,而运气有时也能发挥一定作用。”当读完于漪老师自述时,忽然想起上边的话,何其相象也。同时,也惊得一身冷汗,我们“在路上”,唯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
  于老师,研修一生。“于漪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上海的张撝称道于漪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于漪这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207页)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209页)”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208页)
  于老师,剔透一生。于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231页,柳斌语)于老师走得何其艰难,如鲁迅说: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展望“师之蕴”青年语文教师必将一路坚定,一路坚实!
  于老师,成就一生。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说:“成功缘于一种态度。”于是我就想,怎样诠释这“态度”,吕老说“人们常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认为这句话应倒过来讲,战斗不息,生命不止,一个不断追求的人是不会老的。”找到答案了。如于老师说:“岁月如歌,往事依依,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伤痕有欢乐,有失落有收获……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封面,于漪语)所以,我与成员们感受:思想者,岁月不老!
  二、感悟――勤修践行
  沉入文本
  俄罗斯小说家尤里?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的个人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笑,会哭,会同情,会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感情的传染’。”(24-25页)
  语文的门儿在哪儿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225页)“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实现“三年磨一剑”的目标……为终身从事语文教育而强化专业地基。一、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二、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习,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三、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她下的工夫中,苦读苦练、天天“明灯伴我过午夜”的板凳功固然令人钦佩,但她的田野功、特别是反思功更为可贵。同样是从教育田野上闯过来的顾泠沅,常说于漪第一年撇开任何“教参”逐字逐句写教案,第二年搜罗所有“教参”改教案,第三年整合新的体验再度重写教案,改行三年就成为语文骨干教师。这一概述也许偏简,但是由这类个案导出的“实践+反思=成功”的教师发展“公式”却很有哲理意味。(222-223页)
  “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34页)
  目中有人
  “教学,教学,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学习者是第一因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手中必须牢牢把握两个实际,一是教材的实际,一是学生的实际。这正如‘矢’和‘的’一般。”(38页)“教学中有三个因素,就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最为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也就没有教学。”(115页)“教书必须教心,教心必先知心。知心不仅仅是了解学生而且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只有学生信任了你,才会对你袒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201页)
  了解学生的方法,“常用的是:望、问、听、阅和材料跟踪。”(38页)“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80页) 
  “所谓目中有人,就是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谱,这个谱是活泼鲜跳的,多姿多彩的,一个人一个样。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平等相待,带领他们在求知的海洋中遨游,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116页)教师的“教”作用于学生,“研究学生,激励学生,雕塑学生,其育人的向度是全方位的”(203页)。“了解学生,是为了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40页)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他们对学习的‘内部态度’往往决定学习质量”。(224页)为了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于漪老师在“发现”上下功夫;在理解上下功夫。(40页)“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面对这些丰富的‘书’,我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领悟,逐步懂得师爱的真谛,也品尝到亦师亦友的无穷的乐趣。”(80页)
  “音调”不是固定不变的。(42页)“时间是孵化器,一节节生动的语文课孵化出了感情。”(77页)
  课堂目标
  “驾驭课堂的主宰应该是教学目标。” 把握课堂目标,一是“改变多目标导致无目标的情况”。二是目标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三维”分开为了好把握,过程之中必须有机结合。为此,要抓文章基调,抓最动人最精彩的笔墨,抓文章特色。三是内容不可与目标脱节。“我追求教学目标的单一、明确,重点突出,不拖泥带水。以目标为主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详略的处理,舍得割爱。”
  “让课堂生活产生持久的魅力,首先在于教师对生活有执著的追求,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204页)“教学不是一次完成,它有连续性、层次性、阶段性、反复性,要按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分步走。不能有多少内容,就教多少内容,像用水浇菜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整桶水浇菜,必然将菜连根带叶一直冲走。”(44-48页)
  “什么叫真正懂?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算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真懂了。”(66页)“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206页)
  什么是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方面多综合性强的学科。从知识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从能力说,有读、写、听、说等。就语文本身来说,要考虑语文各类知识、语文各类能力之间的关系;就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又要注意配合、依存、渗透与促进……语文课当然要以语言文字智育为核心,但根据教材个性特点与学生成长的心理需要,应融合德育与美育。上课不应单打一,应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让语文课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力,又有闪光的育人风采。”
  为道而教
  于漪语文教育改革的“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其理论基础既有古代文论的渊源,又有现代教育学的依据,即“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文道统一,以道育人。”“语文教学要善于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说教,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理解,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提高。”(216-218页)
  自我反思/研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把自我教育作为他终身的任务。”“我用两根支柱支撑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91页)“于漪想而行,行而思,思而说,说而写,提炼成以语文教育理论探索为轴心的各类著述,数量可观。于漪的语文教育理论,浸透了于漪从教与学两方面行动中汲取的智慧。”(223页)
  冯至“愧我半生劳倦眼,为人为已两蹉跎。”学一点,消化一点,日积月累,真才实学大有长进。1、重要的理论反复学。力求正确理解,学得深入,用能浅出。2、紧扣一点深入学。3、拓开视野广泛学。(91-97页)思想境界,语言素养,以及教育理论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三者不可或缺。(200页)
  青年教师培养是各国教育界普遍重视的问题。于漪当校长,采取教育教学评优的办法,组织岗位练兵。组成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学校成立教育教学评优委员会。然后校长集中全力听课,以滋养教师的心灵,将生命感、价值感、使命感唤醒,诱导他们发挥教育的创造力。(160页)
  “教后”究竟记些什么?
  记“教”记“学”,记“得”记“失”。记学生表现种种,记学生长进,思想的火花,“我为谁教课?为学生。”记对教材的理解与处理,记“心得”,记“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记失误。记对教法的选择与运用,等等,记得久且多时,串联起来,就对某一方面通透了。“教学工作犹如永不休止地登陟高山群峰,写‘教后’则好似清代诗人郭麐描写其登山的一句诗:‘一步一陟一回顾。’”(98-100页)
  母语与“两纲”――“教在今天,想到明天”。(109页)
  “母语教学影响人的一辈子”(107页),“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它蕴含着民族情结,传承着民族精神,对学生成长、文化素养、人格完善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语文教学的地位必须争,它不仅是语言文字技能技巧的问题,而且是培育中华文化根的育人大问题。”“汉语本身是非常优秀的语言,是双脑文字,具象,灵动,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像爱护眼睛爱护身体一样。从小有了这份情感,就会增强国家意识,增强文化认同,也会增强作为公民的责任感。”(108页)几十年语文及学科性质之争,到20世纪终于认识到:“语言不再是单纯的载体,反之,语言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于漪老师渐渐形成了语文“人文性”的想法,接近了语文的本质。(110-112页)
  “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新世纪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结束语
  拜读《岁月如歌》,如与于老师聊天,一清如水,但我还是有功利的,为“师之蕴”人寻找青年的需要,成长的支点,和发展的方向。当我在学、做、写“师蕴”的视野搜索下来,发现自己的文字已经很多余,于是便把摘记串联起来,如上。
  但是,我还是舍不得那些精美的文字,诸如:
  有的事看起来细小,要真正做好,必须有责任大如天的意识(133页)。爱和责任是铸造韧劲的原动力(69页)。
  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211页)。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13页)。文章是用心写的(19页)。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161页)教育事业就是榜样的事业(70页)。
  往往“自欺”比“欺人”还要多。(188页)
  最后,结束读书摘记时,还是重温 “于漪说,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应该是‘师风可学’,又‘学风可师’。教师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要紧的是功底、视野、驾驭力……坚持把零星的宝贵时间有计划地用上,每天坚持半小时、一小时,一日不多,十日许多,天长日久是可观的。”(224页)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