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代课教师的良心与责任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13 10:24:08  来源:《燕赵都市报》转载  人气:577
  代课教师之于社会、之于国家何止"滴水之恩",即便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需要让一些代课教师下岗,不要说"涌泉相报",但如何妥善安置他们,不能安置如何补偿他们,不能补偿如何评价他们,这其中既有国家和社会的一份责任,也有一份良心。
  我极少用“良心”二字来表达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因为在我看来,良心既是圣洁的,有时又是靠不住的。可是,当我看到1月10日《南方周末》上有关“清退代课教师”的报道时,首先想到的仍是“良心”二字,我找不到更好的词语来形容我的感受。当然,这里的“良心”,既指世道人心,更指社会的良心、国家的良心。
  前年春天,教育部提出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将在很短时间内,把全国44.8万名中小学代课教师全部清退,并表示“代课教师是以不合法或者不合规的形式存在的”。现在,一些地方的清退工作正在进行,可他们是怎样清退代课教师的呢?在甘肃省渭源县,数百名代课教师被清退时,只领到了300元至800元不等的清退费,这就是他们“买断工龄”所得,有的代课教师甚至连一分钱也没拿到。而这些代课教师,有的已坚守教学岗位几十年,每个月的工资只有40元……
  就是每月只有40元的工资,代课教师们依然无怨无悔,愿意留守三尺讲台。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像我这等凡夫俗子,没有资格去评价,只有历史才有这个资格。
  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力量极其紧缺的情况下,是几十万名代课教师甘愿把自己作为廉价劳动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代替国家和社会支撑起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厦,圆了无数农村孩子的上学梦。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代课教师,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大厦早已坍塌;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国家不可能完成“普九”……可是,当几十万名代课教师熬过了农村教育最困难时期,当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条件逐渐好转之时,他们却遭到了清退———清退,一个多么无情的词语!
  所以我想到了“良心”二字。代课教师之于社会、之于国家何止“滴水之恩”,即便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需要让一些代课教师下岗,不要说“涌泉相报”,但如何妥善安置他们,不能安置如何补偿他们,不能补偿如何评价他们,这其中既有国家和社会的一份责任,也有一份良心。如果几十万名代课教师最后被认定为“是以不合法或者不合规的形式存在的”,那么不仅代课教师们,每个曾受恩于代课教师的学生,也都难以接受。
  前年,当教育部宣布清退代课教师时,人们曾寄希望于通过一定的方式,让那些优秀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可事实是,在很多地方优秀代课教师并没有被转为公办教师,他们有的依然以“临时工”身份坚守在农村教育第一线,有的被迫离开了教师岗位。然而,安徽北部某县,在清理行政人员编制时,竟一次性将五百多名行政人员转为教师,教师编制俨然成了地方权力的组成部分。还有一些地方,有意大量雇佣代课教师,他们只拿正式教师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工资,剩余的钱全在政府的暗箱操作之中……
  我为代课教师的境遇而叹,为靠不住的良心而悲!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zzz 于01-14 20:21发表评论: 第1楼
  • 顶!现在有的大学本科师范生可以说不如代课老师,可他们却享受着不一般的待遇.中国录用人才体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