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山村代课教师令人流泪的故事
作者:不详 时间:2005/11/25 7:27:4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74
一个老师就是一所学校——山村代课教师李小峰
9月17日,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的主题为“西部农村教师的现状与未来”的西部农村教育论坛上,一位31岁却已经当代课教师13年的老师的发言,令在场的许多教师和专家学者泪流满面……
他就是陕西蓝田县九间房乡柿园子小学的李小峰老师。在他的学校里,他要身兼数职,因为整个学校只有他一名教师,是西部山区典型的“一人一校”。
记者多次和他进行交流,每次都感动而归。这样的数字记录着他从教的历程:“13”、“31”、“103”、“134”、“4”。他解释说:从1992年至今他已整整工作13年,今年刚好31岁,现在工资每月为103元(实际上已经在2004年底停发了),他教出的学生有134名,其中4名考上了大学,他还身兼四职:校长、主任、教师、后勤。
放弃高考成为代课教师
李小峰说,他的人生因为父亲的去世而改变。
1992年5月的一天,他正在高三的教室里紧张地复习功课。对于两个月后的高考,他很有信心,因为当时他的预考成绩高出分数线50多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患晚期胃癌的父亲突然去世了。为了给父亲治病及办理丧事,使本不富裕的家欠下了上万元的债务,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都借遍了。面对年幼的妹妹和在沉重打击下病倒的母亲,李小峰想:“即便是考上了,家里也无钱再供了。”于是,他决定放弃高考,外出打工挣钱,等还清上万元债务,再去追求大学梦想。
就在这时,村干部找上门来。他们说:“以前任教的代课老师嫌工资少,不干了,咱村的孩子没学上,山外的教师嫌咱这里条件差,不愿意来。你是咱村唯一的高中生,村民都希望你教他们的孩子,如果你不教,那他们就只能失学了。”
每月多少钱?村长说是53元。李小峰心想:那要等到哪一年才能还清家里的债呀?可当听说如果教的时间长还可能转正,他犹豫了:母亲现在患病,需要人照顾;村里很穷,如果这些孩子失学,那该怎么办?他也想起昔日恩师的话:“治愚先治穷,治穷办教育。穷不办学,穷根难除;富不办学,富不长久。”
李小峰最后答应先试教一年。这样,他当上了代课教师,他运用复式教学同时教小学一至五年级及学前班。
他成了学生们的“全职保姆”
复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同一间教室里给两个以上的班级授课。李小峰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做起来真是比较难的,学生之间的动静声音以及知识的相互干扰是避免不了的。所以,他每次上课前在备课和组织教学方面,都要比其他正常班级授课的教师多费很多心去准备,更要命的是,各班级的教材和课程又都是不一样的。
当其他年级学生在做老师布置好的作业时,他才可以给另一个年级上课。他一般给每个班每堂课只主讲15分钟,这样一个班一个班地轮流讲下去。“声音嘶哑也是常有的事。”李小峰对记者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里也掺杂着嘶哑。
李小峰是一位在教学上勤于思考的有心人。“比如我教学生分数时,我就让他们每人带来一个土豆,让他们自己切开。告诉他们,从中横切就是1/2,再竖切就是1/4。”针对复式教学的特点,有些学科,他会有重点地让不同班级的学生参与。每逢上作文、体育、音乐、美术、自然课,他都会把学生带到田野、山林里,让他们在那里去学习和体验。“这是美丽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材。”李小峰对记者感慨地说。
在他们山沟里,孩子上学的山路比较远,最远的学生要走5公里。所以遇到雨雪雾的天气,中午时,李小峰就将年龄小的学生留在学校,跟他们一起吃。放学后,还要送他们回家。有时还要给他们上门辅导。
因为只有他一位教师,各年级的孩子就都成了他的孩子。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李小峰还要为他们擦鼻涕、系扣子、提裤子,“这是经常的事。”家长们感到把孩子交给他很放心,所以,他们从不因贫困而让孩子辍学。
李小峰告诉记者,在学校,夜晚是他最难熬的时候。“我独自守着空荡荡的校园。山中鸟兽叫声传来,令我毛骨悚然,只好蜷缩在床上等待白天的到来。”
有时他也帮母亲干活,帮她熬药、劈柴。有一次劈柴时一不小心砍到脚上,缝了五针,动弹不得,母亲心疼得直流泪。可李小峰犯难的是,第二天怎么给孩子上课?
无奈,他坚持让家人用架子车将他送到学校,虽然不能直接给孩子上课,但他坚持着在床上给学生批改作业、辅导功课。
了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李小峰从1998年就开始进修。2000年拿到了中专文凭,当年又报了自考,今年终于拿到了大专文凭。这令他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进步,但这也增加了他不少经济负担。
摇摇欲坠的教室里有了读书声
李小峰感动的是,乡亲和孩子们都默默地关心他。
当李小峰决定当老师后,村民们看孩子有学上了都很高兴,谁家有什么喜事,就会让孩子给他带来好吃的。孩子们上山采野果也舍不得吃,第二天给他带来。
在父亲一周年纪念日时,当李小峰跪在父亲坟前一边烧纸,一边哭着向父亲诉说自己的辛酸时,乡亲们自发地从很远的路赶来齐刷刷地跪在他的身后,一位乡亲说:“小峰他爸,小峰留下来是我们的意思,你要骂就骂我们吧!”
按照当地的风俗,祭奠是不用送钱的,但乡亲们走后,都留下一元、两元的钞票。他们用山里人最原始、最纯朴的方式表示了对他的挽留。“这让我终身难忘,也感动不已,这使我更专心去教育孩子了。”李小峰哽咽了。
在柿园子村,有90多户人家,300多口人。这里没有田地,村民们只能放羊或上山采药,或外出打工艰难地维持生活。村里也很穷,根本拿不出一分钱。
校只有3间摇摇欲坠、千疮百孔而又四壁透风的土墙教室,房梁的椽子已经腐烂,外边下大雨,里边也跟着下小雨。桌凳破烂不堪,也没有操场,就连像样的厕所都没有。
面对这些,李小峰只好想办法慢慢改善:把自己家的树砍下来制成桌凳,自己登上房顶维修教室;没有教具,就用树枝、黄泥制成;教材不全,连借带买好不容易配齐了。
为了给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有时,他还和学生们到路边捡废铁、塑料,或上山采药,还不够,就把自己的工资也用上了。
有一次,为了制作水泥黑板,李小峰只好向母亲借她放羊攒的钱。母亲只好把共30元的一把零钱给了她。
就这样,简陋的教室里重新有了读书声。
2005.11.13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