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为何总是那么难?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15 18:07:05 来源:中国赣州网转载 人气:716
中小学生是“减负”是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直关心的话题。然而,“减负”却非常艰难,学生的课业负担依旧还是那么沉重。
何谓“减负”?据有关资料显示,主要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很明显,目前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存在“超标”的现象。个别学生因为课业压力过重、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原因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悲剧事件曾见诸媒体。可见,这种“超标”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日,记者深入我市城区中小学进行了采访——“减负”为何总是那么难。
记者张庆云 摄
负担之重 触目惊心
记者在采访赣州城区一名初中生时,在他家里发现了他贴在墙上的一张作息时间表:凌晨5时30分起床,洗漱后晨读,上午上课(共有4节课),午间安排复习或做作业,下午上课(共有3节课),课外活动,晚饭后上晚自习,回家继续做作业或复习。
这名初中生告诉记者,早自习和早读时间一般是分配给语文、英语等主课的,下午20分钟的课外活动时间大部分都是在教室里学习,晚上如果做作业的速度稍微慢点,或作业布置得太多,可能要延长至深夜12时才能睡觉了。每周仅有的二堂体育课,有时也会被主课老师挪用。周末和节假日也被大量的作业充斥着,他每天至少学习10个小时以上。
一些学生反映,他们的家长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要自己到一些课外辅导班或老师家中学习,或聘请了家教。
据介绍,为了应付来自课内外的各种学业压力,不少中小学生沦为“特困一族”,中小学生的睡眠状况很差。接受采访的几名中小学生估计,小学生约有2/3睡眠不足,至于初中生睡眠不足的程度更为严重!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时间过长,作业量过大,学习生活过于单调、枯燥、无趣和压抑等,造成学生的负担过重。
原因来自 诸多方面
国家有关部门下达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通知早已有之,但迄今还没有改变普遍存在的中小学生负担过于沉重的状况,甚至于越减越“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圈”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生“负担过重”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其深层次的来自教育外部的,也有来自教育内部的。
从教育外部来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变革带来的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悄然变化。目前,考试还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虽然在许多方面已暴露出它的弊端,但还尚未找到能替代这种选拔人才的途径。因此,形成了“应试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人们就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平民百姓要谋取功名、官位,就只有通过读书、考试这条路。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着类似状况。多数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公有制企业或事业单位,往往以文凭为准绳,而不是考核实际能力,形成了“文凭至上,学历第一”的倾向。伴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愈来愈多,对教育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学校要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社会赋予教育的负担太沉重。每年中考、高考成绩一公布,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之一就是,哪个学校考了多少省重点高中,哪个学校考了多少清华、北大。学校把社会施加于自身的压力,又在不知不觉中转嫁到了学生身上。
从教育内部来看,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更多来自教师和学校管理层两个因素。就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地灌输、讲解的教学方法是造成学生负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在“减负”问题上,教师的处境也很无奈。一方面,教师并不愿意看到学生的时间被繁重的学业所占据,更不愿意看到学生小小年纪就戴上眼镜,成为“小四眼”,身心健康由于繁重的学业负担而受到损害。因此,大多数教师是支持素质教育的。但另一方面,教师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目前,我国的学校所培养的不必是一名好的学生,而必须是一名好的考生。“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子,也成了教师的命根子。”《中国教育报》曾报道过一个典型事例:某市一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只因按照规定减轻孩子课业负担,放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却使班级的综合成绩下降至年级组倒数第二,成为“差班”之一。在家长会上,这位老师哭着向家长们鞠躬道歉,并表示今后将加大作业量。可见,对于“减负”,教师的处境的确很无奈。
就学校管理层方面而言,对于有关部门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政策,学校的管理层大多扮演着“双面人”的角色。一方面,对于上级的“减负”指示,他们不得不表示要严格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有较高的升学率,虽然一些学校取消了期中考试,但取而代之的是小测验、月考。不少学生和家长反映,有的学校“减负”只是走形式,学生课业负担表面是减了,实际上应付各种考试、考核的精神压力和负担并没有真正改善。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原因造成学生课业的加重是社会和学校因素的一个必然结果。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很多家长给孩子增加了额外的负担。看到孩子整天没日没夜地学习,他们只能夜夜陪读,为孩子增加身体上的营养,而对于精神上的压力,家长们却无能为力,每逢一些大型的考试,校外那些顶着烈日陪考的家长,似乎比考生还要紧张。
“减负”“增质” 两头并举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教育必须面临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赣南师院的教育学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就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正确看待和认识政绩。不能把考取多少省重点高中,考取多少清华、北大视为自己的政绩,而要把为老百姓的子女“读书”和“就业”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服务作为自己的追求。
就学校而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要避免“理念”和“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不能一边喊着“素质教育”,一边却在加班加点拼命抓升学率;一边喊着“健康第一”,一边学生的体质健康却在日趋下降。学校应该本着“追求学生生命价值发展”的理念,为学生设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学校要改革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制度,要重视教育的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而不可眼睛只盯着升学率。学校对教师管理和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看教师有没有履行好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教师有没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最优化的服务。
就教师而言,他们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应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学会做人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技能。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无论是家庭还是教师,只有当人们的教育观念、学习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减负”才不会成为一句口号,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学习是一个需要付出劳动的艰苦过程,指望掌握文化知识技能却没有任何学习上的压力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对于现今的一些中小学生,由于他们自制能力差,学习自主性不强,需要一定的外部压力(例如作业、考试等)来督促其学习。从这一点上讲,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些学习负担是有益的,因此需要对“负担”作辩证的思考。有关人士指出,通常所指的学生负担过重是学习量上的重,诸如作业量大、在校时间长、上课时数多等等,这也是我们减负所要“减”的对象。而另一方面,有“减”相应地就要有“增”。学生已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一些研究、探索及判断、选择和质疑的能力相对较弱,而这些则是学生学习中“质”上的轻。“减负”决不是单纯地把学生从书本中解脱出来,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符合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教学内容和作业。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不是以知识或技能的增加或熟练为形式的“量”的增加,而是表现不健全人格之养成的“质”。既然由于种种内在、外在的原因使“减负”困难重重,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不妨实行“减负”和“增质”并举,使广大中小学生不仅仅成为合格的考生,也能成为一名好的学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