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76个字。
把握减负精神 促成学生自主发展
——浅谈“减负”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景宁县沙湾中学 周家潮
[摘要] 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是适应“减负”的需要。当前素质教育提倡的“减负”,要求老师一要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二不能给学生加班加点,给学生提供更多张扬个性、显示才华的自由空间。“减负”的目的:一是减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担,二是为学生创造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条件,来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但是,我们的初衷能不能实现,还取决于学生的配合和学校开展各种课外活动的条件。相反,“减负”以后,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闲事生非”问题。事实上,目前班级确有一部分学生,把“减负”带来的“闲暇时间”消磨于篮球场和其他不适宜中小学生去的娱乐场所。从而,既对学生的学业带来消极影响,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自我管理 自培能力 自主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更新,高新技术产业化。” 知识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创新能力之争。在推进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中,学校仅仅重视学科教学改革是不够的,还需要寻求教育管理的创新与之相匹配,使之相辅相成。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来,我深深地感触到自主型的班级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选择。
“自主管理”并不是说教师什么也不管,也不是让学生想方设法画地为牢,束缚自身,而是在班主任的启发、引导、合作探索下,激发学生自己追求,不断学习,对自己的思想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以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思想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我是做了如下尝试:
一、建立自我管理机构,给每个学生有“施展才华”机会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认为:要追求班级实现在让每个学生个体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同时,班级集体也获得超越性的发展,并形成群体的个性。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我设置了多样化的责任岗位,而且管理角色经常轮换,实行动态分配制度。这样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承担各种管理角色,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1、增设管理岗位
为改变传统“层级化”管理分配制度,使在同一时间内能有较多的学生担任某种管理角色,为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群体创造条件,我改变了以往的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