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能是“孤”——一道诗歌鉴赏题之我见
作者:华盛虹溪中学 吕小恩| 时间:2004/11/19 10:28: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27
湖州市200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中,第(17)小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孤雁(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古人评诗有“一诗之眼”宇“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是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上面这首杜诗,你认为其“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命题组给出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诗眼应为“孤”(2分),首联大雁因“孤”而飞鸣、“念群”,颔联“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清。“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所以说“孤”是诗眼。(诗眼判断为“怜”“哀”得1分,其他该项不得分。解释成理酌情给分。)
对于诗眼为什么是“孤”,而不赞成是“哀”或“怜”,命题组没有给出具体解释,我们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也未必讲得明白,我在此稍加补充。
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显然是用“无意绪”而“纷纷”“鸣噪”的“野鸭”来作对比,反衬出“孤雁”对同伴与亲人的思念——他们不知晓我的苦痛,在那儿鸣噪不已,自得其乐,让我多么烦心啊!你们有怎么能理解我与亲朋离散的痛苦呢?(安史之乱,使作者亲朋离散。)
那么,有一部分同学很自然的联想到作者仕途的不如意,但在漂泊生涯中能洁身自好,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不坠青云之志,此谓之“孤傲”!这样一来,“孤雁”哀而不伤,孤而自傲的形象就凸现出来!很明显,无论是“哀”,还是“怜”都难当其重任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