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该不该成个人隐私?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25 6:56: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50
  《齐鲁晚报》1 月17 日报道,山东省从今年起,将把高考成绩作为学生隐私,任何单位不得向社会公布,同时,高考招生报名也将社会化……配合山东省初高中的素质教育改革,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各地炒作高考录取率的做法。但是,这样一则旨在保护考生、引导教育的善政,却在出台后遭到了广大市民的诟病和争议。 
  毫无疑问,如果山东省将高考成绩作为学生隐私的愿景变为现实,将开国内先河,无形中为确保考生权利和遏制炒作高考录取率的歪风注入一针强心剂。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炒作高考录取率、高考状元的风气持续高涨,这一方面助长了学生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攀比之风,使得"高考指挥棒"挥洒得淋漓尽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以综合素质为考量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另一方面,以高考录取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成就事实上被异化成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甚至政府领导的绩效考核指标,高考录取率的高低、应试教育进行的好坏不仅决定了学生们能够顺利进入大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部门甚至政府领导的仕途,使得高考成绩的效用被极端误读和无节制地扩大 。第三,在高考考生不是作为高考成绩的主体而存在,而只是信息的知悉者之一的基础上,高考成绩被作为一种商品或准商品被有关部门异化成牟利的工具,只要谁肯出钱,高考成绩便像猪仔一样出卖给高校和中学,作为滥发录取通知书和录取率评比的依据。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一些高考原本落榜的考生竟然收到数十张"录取通知书"的异象,这无疑是对考生隐私权的严重亵渎。 
  高考,之所以一次次激起民众的种种忧虑甚至不满情绪,很多时候并不是高考本身的不合理,而正是上述高考被高度异化、作用被无限夸大的恶果,其中,高考成绩缺乏应有保护是一个重要方面。把高考成绩作为隐私权,除有关部门之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获知全部学生的高考成绩,那么,就等于在高考成绩这一极具社会传播力的信息瓶颈处设置了一道关卡,高考学生只能取得属于自己的成绩,其他人的成绩被作为隐私予以保护起来,不向社会公开,高考指挥棒也就失去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能量,我们朝思暮想的素质教育之门也许就不会太遥远。这是高考成绩隐私化的最大好处。 
  但是,高考成绩隐私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特别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还会产生很多的弊端。首先是容易产生暗箱操作。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极易出现权力、金钱和关系录取,形成新的腐败,给高考招生潜规则留下更大空间,导致更多的教育不公平。以前的保送生录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遭致猛烈批评。二是没有法理依据。从法理定义看,所谓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对照这个定义,高考成绩是通过国家特定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显现出来的结果,是对教学质量的一项检测与评价依据,它既包含学生个人的先天智力水平、后天努力程度等私人因素,更凝结着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劳动价值。而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更是对高考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可见,高考成绩并不是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归属个人独享的权力。高考成绩,不是评价学校和老师的唯一依据,但是是重要依据之一。从这个角度,考生成绩隐私,对学校和老师有失公平,也是不尊重学校和老师劳动成果的体现。第三,这也必然增加高考考生获取高考信息的成本,给学生和家庭增添新的经济压力。公布高考成绩要承担应试教育的导向风险,而不公布高考成绩要承担录取猫腻的诚信风险,两相权衡,这就是民意未必看好高考成绩隐私化的原因。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公不公布分数,而是各部门、各利益关联方拿高考分数去做了些什么。单独靠不公布成绩,并不能刹住应试教育的歪风。在西方很多国家,从小学生上学开始,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被作为个人隐私受到法律保护的,但它有很多保证公平的配套措施。但我们的成绩隐私化了,中学教育的相关机制却没有做好准备:一者,考评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没有做出相应调整;二者,掌管配置教学资源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改变按高考成绩定座次的行政惯性;三者,高等学校录取体制没有最大限度增强杜绝腐败后门的能力;四者,除了高考之外的成绩如果还是公开排名着,那么,高考成绩隐私化就没有多大意义。不过,应该说高考成绩隐私话还是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只是,要真正推行素质教育,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http://www.k45.cn 2008-1-24 8:54:33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visitingting 于01-29 22:14发表评论: 第1楼
  • 我觉得高考成绩,自己知道就好了,不必被别人知道,考得好被人知道固然好,可考差了怎么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