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授课前的导入语

作者:山东 董金焕|  时间:2004/11/19 11:50:2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621

  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强烈情感反映和思想冲动,它因艺术形象的感染而触发,同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相通、相似或契合无间,使读者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这就是文学中的共鸣,文学通过共鸣实现其审美教育作用。能否使读者产生共鸣,我认为导入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备课时的第一条往往就是写导入语,但很多老师却忽视了这一点,随心所欲地说两句话就开始了新课的讲授,我以为此种做法欠妥。
  第一, 学生由课前玩的状态到真正去接受知识是有一个时间差的,所以老师应精心设计导入语,搞好这个时间差的过渡,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
  第二, 精心设计的散文式导入语,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第三, 概括性的导入语,有时能将全文的内容总结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主题。
  第四, 精心设计导入语,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针对以上几点,我谈些设计导入语的拙见:
  (一):为使学生从课前玩的状态回到课堂中来,导入语要接近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认知程度。比如,在讲《金黄的大斗笠》前,我和学生谈他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这样把学生的所思所想引导兄弟姐妹的关系上,接着便告诉他们,今天让他们认识两位天真活泼、可爱的朋友,而且是一对友爱的姐弟,社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讲《我的老师》时,可先让学生讨论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然后导入新课。符合学生认知程度的导入语,才能使学生由此及彼、有表到里地思考问题。
  (二):导入语可用饱含深情的歌词。讲《背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几句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放录音——成方圆的“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那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好歌词犹如浓缩的现代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深受他们欢迎,这么好的素材,我们教师何乐而不用呢?
  (三)导入语可用优美的散文诗语言。我不知道,老师们是否这样细心观察过,当你给学生读一篇好文章时,他记不住几句;让他读,他也记不住;但如果老师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说出来,学生往往能“听以致用”,将老师课前的导入语在作文上反映出来,所以,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所提高。因此,在讲授《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放飞季节的候鸟,春悄然栖息在蝴蝶的翅膀,春草、春花、春风和春雨,展示了美丽和活力,驱走了残冬的寒意,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我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伴着桔红色的希冀,点燃五彩斑斓的人生,那么,春天真的这么美吗?我们今天来看一下朱自清笔下的《春》。”当然在说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加入自己适当的语调、优美的语音和深厚的感情,来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的共鸣!
  (四)导入语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说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吆,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吆,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不惜笔墨底边它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一下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新素质教案》上,讲《伤仲永》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届世界上最甜蜜的果实。几年以后,它的朋友都以为它已经枝粗叶茂了,开花结果了,纷纷来要这棵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还没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
  请大家想想: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实了。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练,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会怎样?让我们来看看方仲永,听听他的故事吧!
  故事导入新课往往会深深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及易使师生之间的思维产生共振现象,课堂效果更佳。
  另外,导入语还可用“名人效应法”、“课文间内在联系迁移法”等,语文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我们老师讲课时也要力求接近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而吸引学生走进生活的前提——导入语又是相当重要的,我愿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羚羊木雕》 
                  山西 梁秋娥 
  师: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
  生:穷朋友。
  师:为什么这样选择?
  生: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师: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
  生:(摇头)
  师: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dong 于09-22 14:14发表评论: 第1楼
  • 你是阳谷大布高庄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