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色花》看泰戈尔的宗教情结
作者:陶建强 时间:2008/1/28 9:58:4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92
扑朔迷离的《金色花》
《金色花》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让年幼的“我”张开幻想的翅膀,把“我”的天真、顽皮,“我”和母亲的真挚情感,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文中的“我”随心所欲,可以变成自己想变的金色花,就像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这个小精灵有着无所不能的神性,可以随意变化,可以“笑哈哈的在风中摇摆”,在“树叶上跳舞”,还能挑逗母亲,“匿笑”她找不着“我”时的可笑神情……最后一动意念,又变成人了。文中小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有无限的自由,似真似幻,诗中洋溢着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之美。
一些仔细地读过《新月集》的人,特别是读过其中《家庭》、《海边》、《来源》、《孩童之道》、《孩子的世界》等诗篇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共同感觉,那就是觉得诗中那些抒情的小主人公似乎都有些扑朔迷离。他们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云端里,大海边。他们是人,但是更像是“神”。诗作中均有一种朦胧的神秘色彩弥漫其中。泰戈尔之所以把这些孩子写得似神非神,神人合一,并非是他故弄玄虚,而是与泰戈尔的宗教情结有关。《金色花》就是他这种宗教情结的突出表现。
宗教情结的历史根源
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在这个苦难的民族中,宗教一直是他们精神的母体,甚至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与宗教有关。佛教是印度的国教,因此对印度的文化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是个盛产宗教与神的民族,也是个盛产哲学家与思想家的民族。泰戈尔自幼生长在浓郁的宗教环境中,基本上承袭了印度古代奥义书和吠檀多哲学中“梵我同一”思想,是一个有神论者,崇信神灵,相信宗教的作用。在泰戈尔的世界中,宗教情结是其思想中的主要征候,同时他又是一个哲学家和一个诗人。作为一个诗人,泰戈尔因此从诗人的形象思维出发,把梵描绘成一种人格化的神。在他看来,人不会对任何不能与之实际交往的东西发生兴趣,只有梵成为一种有形象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神,人才会敬仰和热爱它。所以,在他的诗歌中,梵不是抽象的形式,而是以有形的形式出现的。《金色花》中,小精灵一样的孩子不就是梵的一种具现吗?
就是因为泰戈尔从小生活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后来又受欧洲资产阶级泛神论的影响,所以他很容易接受欧洲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主张。因此他在颂神的同时,又宣扬一种“泛爱”思想,把这种“爱”作为实现美好理想,达到“人神合一”、和谐一致的途径。在这里,“泛神”和“泛爱”是紧密结合的,但“泛爱”是基础,又是要达到的目的。正是这种“结合”所呈现出来的不同表现,构成了他诗歌的神秘主义色彩。遍观泰戈尔散文诗,可以处处感觉到浓厚的、神秘的宗教气氛。
《金色花》的解读
我们当然可以仅从凡间、凡俗的主题来解读《金色花》这首诗,认为这篇文章只是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调皮,但那样毕竟流于浅俗,而且与泰戈尔诗作原有的意义期待不甚切合;我们只有从泰戈尔的宗教情结入手,深入泰戈尔的思想深处来进行探讨,才能得以把捉诗人思想脉搏,感受到他心灵的悸动。让我们关注一下诗中的意象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是受到人们尊敬的花朵。“金色花”这个意象不仅赞美了孩子的可爱,还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又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花,所以诗人吟咏此花,就含有对神的虔敬。这就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和崇高性。
《金色花》中的孩子,他有着花一般美丽的外表、活泼鲜灵的身姿、温馨袭人的花香,还有点调皮,但他心灵圣洁,高尚无邪。在他的心灵里,在他生活的世界里,处处都是爱和美。而另一个重要人物形象——妈妈,她的沐浴、祷告、读书、拿灯到牛棚去、讲故事等,这些平凡、琐细的家务事以及对神的虔诚、对文化生活的执著,都是通过孩子的口述表现出来的。这里不仅可以看出她的慈祥可爱,而且也可以看出她精神的丰满高大;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孩子的一切娇姿中看出这位妈妈也是很美丽的。妈妈那沐浴与披肩长发的身形,那祷告与读书的造型是多么的美。孩子是一位天使,妈妈也是一位天使。孩子和妈妈是诗中的主体形象,而一系列意象组合和高度凝练的典型事例,便使得孩子和妈妈的形象得到升华,美丽而伟大;也使得诗的生动有趣画面和深遂意境得到完美的统一。诗篇洋溢着真挚的母爱和纯洁的童心,是美与爱的结晶,更是泰戈尔宗教情结的外化。
诗作中,泰戈尔的“梵我合一”、“神人合一”不再是超然与外之物了。他创造的仍然是人,是充满七情六欲却又具有人类美德于一身的新人。这是泰戈尔的追求,也是所有大艺术家的追求。较之同时代别的大艺术家,泰戈尔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去发掘人类的丑恶上,而是孜孜不倦地在美的领域中开垦、耕耘。他不是用匕首或鞭子去惊醒读者,他是用微笑用爱去溶化读者。这正是佛家中的大慈大悲,是用善意用爱来感化世人的表现。
只有了解了泰戈尔的宗教情结,我们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作的主题,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是“颂神”。原来诗人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宗教感情提升了诗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诗作的主题。这就是泰戈尔的宗教情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