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绝妙早春写意图——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赏析
作者:范垂新 时间:2008/2/25 12:42: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762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代古文大家韩愈的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共两首,这是第一首,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5)。从第二首诗中“莫道官忙身老大”句子看,应是在京城为吏部侍郎时所作,也是作者晚年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几篇作品之一,因为不到两年,作者便与世长辞了。 “张十八员外”指韩愈的学生和朋友张籍,他在本家兄弟中排行十八,又官居水部员外郎,故有此称。
这首小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早春风景图画。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润”字写出了春雨的及时与可贵。大地经过严冬,现在万物正在复苏蒙生,多么需要雨水的滋润啊。正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更妙的是诗人又把这滋润万物的及时春雨比作“酥”,即酥油、奶油一类的东西,真是春雨贵如油哇,你说万物经受了这样的滋养,还能不疯长吗?杜诗状写的是春雨的细软轻柔,而韩诗则更强调春雨的适时与贵重。在这天街烟雨迷蒙的背景下,推出了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全诗的警句,也是流传千古的佳句。早春二月,在北方,你如果在郊野寻找春天的足迹,近看只能看到一丛丛的枯草,似乎没有春意。然而如果你把视线放远,则会看见一片浅浅的绿意,仿佛一幅淡绿山水画。诗人写出了人人胸中有,而人人笔下却无的北方早春独特景象,因而才受到人们的喜爱。作者对早春之景似乎情有独钟,他常常在残冬时焦急盼望春天的到来:“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春雪》)一个“惊”字显示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而在春光繁盛或春归之时,诗人又担心桃李"纷纷落尽泥与尘,不共新妆比端正”(《寒食日出游夜归张十一院长见示病中忆花九篇因此投赠》),并为群芳消歇而慨叹:“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晚春》)正因为对早春怀有这种独特的情感,所以在诗的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对早春发出由衷的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作者认为,早春是一年春天最好的时刻,其景远远胜过春花烂漫,烟柳繁华的阳春三月。后两句的抒情,可谓画龙点晴,把诗向更高的境界推进了一步。
韩愈的诗一向以奇崛险怪著称,但他晚年的这首小诗,却极为新颖别致。诗人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即勾勒出一幅烟雨迷蒙,春草似有若无的早春图画,可说是抓住了早春的特色,写出了早春的神韵。短短数句,胜过千言万语。而诗人的用语,又是那样的平淡无奇,朴实无华。可是细细揣摩,却有奇趣,令人回味不已。正如东坡所云: “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其实,这不是平淡,乃绚丽之极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