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与《寡人之于国也》之比较
作者: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实验中学 陈国庆 时间:2008/2/25 16:23: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948
一、 文章内容的特点
1、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主张用礼乐教化的方法治理天下,施行仁政。他认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里提到的“均”、“和”、“安”,都是“仁”的政治思想,也是孔子解决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重要主张和理论。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也主张仁政、王道,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里的“衣帛”、“食肉”、“无饥”体现了孟子一贯主张的民有“恒产”的思想,即主张让百姓具有基本的生产和生活保障,要发展生产,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进而用教育和礼义去感化百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认为,如果做到这样,就可以实行王道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说明孟子的王道是建立在百姓的安居乐业之上的。
2、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反对武力征伐颛臾。他认为“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认为颛臾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义正辞严,观点鲜明。他严厉地批评了子路和冉有辅助季氏,策划战争是极为错误的:“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孔子看来,由与求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是极为愚蠢的。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针对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事设喩,启发对方:“王好战,请以战喩。”从这个设喩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是十分讨厌战争的,他一贯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批评统治者的虐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驳斥了当时统治者的荒唐做法。
二、 文章风格的特点
《季氏将伐颛臾》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很多警句,体现了《论语》的文章风格。例如:当冉有自我辩解,推御责任时,孔子当即予以反驳:“求!周任有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自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段话体现了孔子主张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的政治思想。他用扶相应负的责任和看守柙和椟的人作比喻,生动形象,教育自己的弟子认识自己的失职。文中的“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寡人之于国也》语言雄辩有力,明白晓畅,激情荡漾,气势奔放,体现了《孟子》的文章风格。面对梁惠王的询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却反问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可如?”廹使对方首肯:“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再拿梁惠王得出的判断做根据,廹使对方不得不承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结论。紧接着,正面陈述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从“王道之始”说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具体生动,很有说服力,具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
三、 文章体式的特点
《季氏将伐颛臾》是语录体,主要是记述了冉有与孔子的三问三答。在对话中,孔子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神情紧张严肃,表现了孔子深恶痛绝的神态。对话中,孔子善于使用反问语句来加强语气,声色俱厉:“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四个反诘句,如疾风暴雨,劈头盖脸而来,使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
《寡人之于国也》也是对话体,并且是一篇无可辩驳的论辩文,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多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体现了《孟子》的文体特点。例如文中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从以上两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和《孟子》在文章内容、文章风格、文章体式等方面的特点,都分别在《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孟子》已经从《论语》那样的语录体形式发展成为长篇大论的散文,它是古典散文从“章”到“篇”的划时代作品。
注:这是语文教师的一篇教学札记。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思考,从比较教学法的层面上,把《孔孟两章》作更深入的分析,有自己的独特思路。值得一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