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本中搜材料,在读书中写作文
作者:佚名 时间:2008/3/1 18:12: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18
(一)顺着课文走 —— 发现细小信息、发现相关信息、发现推理信息
举例1:《石钟山记》:
①讲述“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强调亲身实践、观察的重要性。
②从李勃身上发现:用木槌敲石就定下石钟山的命名,如此轻而易举,但最终被定为陋说。这说明真理不是天上掉馅饼,不是臆想天开,更不可能唾手可得。
③从士大夫角度探询:他们不肯以小舟泊绝壁,致使谬误从唐到宋流传几百年,由此看到他们懒于辨真伪,无求实精神,无社会责任,他们关心的大概只是官有多高,禄有多厚。
④从苏轼夜泊小舟至绝壁看
A、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臆断,是守正的知识分子应有的良心。
B、质疑陋说既要有知识,更要有胆识。
C、读书是求知,实践也是求知。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举例2:《游褒禅山记》
①志、力、物三者相结合在做事时的重要性,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② 从游山看:有志者,力、物是动力,无志者,力、物是累赘。
③从游山还可以看:“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之地,要想有所得,必须要有苦心探寻和“不随以出”的精神。
④从古人所得看:“有所得”与“无所得”的关键不在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怎样,而在于求思是否深与广。
⑤从石碑倒地看:“花山”变“华山”,谬误的流传源于人们对文化的漠视,缺乏对社会的责任,还看出深思慎取的重要
(二)跳出课文的思路, 从主旨生发开去
举例1:《项链》
①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和盲目的物质追求持否定态度,同时对她善良、诚实、忍耐和吃苦的精神持褒义态度。
②对玛蒂尔德的评价从过去的一味批判到客观评价,再到更加理性的思考,我们看到:
A、真理曾经蒙上灰尘
B、今天的文化思想脱离了旧有的窠臼
C、进步需要经历曲折
D、玛蒂尔德这个形象不能做政治宣传画
——艺术生命必须回归真实
E、文学的本质是人学,而不是阶级学
F、不能把安贫乐道作为道德评判的标准
G、要学会客观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举例2:《陈情表》
① 李密的“孝为先”是美德,尽孝是尽忠的前提,孝小家才能忠大国。
②面对龙颜的压力李密不为所动,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李密不为所动。
③“孝”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
是一种谨慎的观望态度?
是一种不能言明的计谋
是不事二主的性格使然
是为了更大的利益所得
李密的孝是个屏障
李密是个聪明人,生活需要聪明
④生活时时面对选择,需要一份冷静,需要一份思考。
⑤说话要有技巧——这是生活应具备的能力
二、提取信息,谋句谋段,变信息为材料
1.一个论据可以单独写
当李白在朝廷任“词官”三年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时,他心中既有“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怅然,为自己不被皇上垂用而愤然,又有傲然远离朝廷,不媚统治者的决心,当他大胆的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心中郁结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摒弃官场,投入心灵的仙境,并以手中的一支笔抒写对权贵的鄙夷,对功名的不屑,这些出自诗人肺腑的真言,于顿挫中寄托了诗人的理想。从此,唐朝少了一个被君王宠爱的小闲官,历史上多了一位被中华民族爱戴的大诗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多个论据组合写
没有官场的黑暗和唐玄宗的赐金放还,李白哪里会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没有宋宁宗的昏庸和宋朝的破败,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还有何意义;没有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苏轼何以借赤壁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青云之志?没有安史之乱致使常年漂泊,杜甫不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怆。
宦海中充满着挫折和磨难,谁的挣扎拼打都不可能是轻而易举。官场上多的是慷慨陈词之士,谁的呐喊都要付出代价。历史有漫长的岁月,谁的失败都只是一瞬间。人生虽然只有短暂的时光,谁的成功都可能获得永恒。
又如:
鲁迅所写的檄文向来被誉为匕首或投枪,这并不夸张。在鲁迅文章中出现的人物不但各个活灵活现,还有如一面镜子反射出一类类生活在黑暗社会底层的人。《故乡》中的闰土从儿时的至交被封建制度压制成一个见老爷如见虎的奴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由一个普普通通的书生被封建科举制度逼成一个,对功名、地位渴望可谓痴狂的疯子。《祝福》中善良,勤恳的祥林嫂成了封建礼教的受害者。鲁迅由这一个个卑微的小人物让世人看清一台封建理念机器的工作原理——正常人为原料,封建主义奴隶为成品。
3. 一个论据可以多角度的设计
如:《道士塔》
﹤1﹥历史记载了一个敦煌的罪人,道士,王圆箓;历史更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悲剧,敦煌,宝物的流失. 我们不能忘记,100年前,敦煌在罪人们的把持下,富丽堂皇的壁画被草刷和着白灰刹那间刷成一片空白,栩栩如生的雕塑被叮当作响的木槌砸成一堆碎片。经书,画卷成了他们取媚官府老爷以求晋升的礼品,织锦玉帛成了他们感谢洋人慷慨布施的礼尚往来。敦煌是圣地,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却在这群罪人手中显得如此卑躬和屈膝。(从敦煌的被毁坏角度写)
﹤2﹥敦煌石窟的罪人,外国学者的仆人,文化瑰宝的仇人,金银铜板的奴人——王道士。
但是他的确太“小”了,无法背负起千年的重债,我只想用千年的风沙塑出他脸上的棱角,我更想用“五四”的风雨洗刷他周身的愚昧,使他不再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玩偶,而是一个枕戈待旦的兵士,用他手中的武器永远捍卫着大漠中那照耀(承载)千年的瑰魂。
(从民众的愚昧角度写)
﹤3﹥对于我们这些出离愤怒的人来说,要客观地评价王圆箓的漠然已经没有多少价值,因为王道士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了,他只不过是一个错不上前的小丑,我们要仔细研究的是王道士背后的那些官人都哪儿去了,那些占着高位,拿着厚禄的士大夫们哪儿去了?当沐浴在上天的赏赐时,肯定是异常兴奋的,但悲哀的是:这一份兴奋被他们拴在了外国人贪婪的马车上,这时中国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所谓的“大国之气”展露无疑。“赠”予四方宾客理所当然,有福同享嘛,欣然一声“拿去”
不知中国何时有人惊醒,晴天里一个霹雳道一声:“拿来!” (从当权者的角度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