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话语文新课导入
作者:河北省沙河市蝉房中学 刘建平 时间:2008/3/8 18:43: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66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时的“导入片断”:
【案例一】
师:同学们,什么是语言?
生:(没有人回答)
师: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我们今天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有谁能说一下“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意思?
生:(仍然没有人回答)
师:下面我们看课文……
在案例一中,老师只给学生从概念上解释了语言,准确地说,是解释了人类的语言。并没有与课文标题“大自然的语言”发生联系。那么,“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是怎样的含义?学生仍然理解不了。因此说,这样的导入对学生理解课文并无帮助,甚至是浪费课堂上的时间。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语言,就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案例二】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我们人类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生:语言就是人们平时说话。
师:语言的功能是什么?
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生:告诉别人一件事情。
师:好!刚才大家弄清了两个问题:一是“人类的语言就是平时的说话”;二是“人类的语言能告诉别人一件事、表达一个意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能告诉大家什么?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弄清这些问题。
在案例二中,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把我们人类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同课文的内容巧妙的联系起来,使学生在阅读时易于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学生一读就会明白大自然的语言原来指的是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大自然的语言会向人们预报农时,帮助人们安排农作物区划、选择造林日期等,对农林业的发展具有广泛的意义。
由此可见,导入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选取的恰当的切入点设计导语?这里总结几种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类比导入。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与课文内容相类似的现象或事情做“导语”,深入浅出,把学生引进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案例二中已有介绍,此不赘述。
二、兴趣导入。就是老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导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情感。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苏州园林是我国著名的园林,学生大多又都没去过,必然心中向往。老师可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设计导语,向学生简要介绍苏州园林在国内园林中的地位以及苏州园林“完美而不对称”的特点,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急着要“到苏州园林去游览”。学生在阅读时自然会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背景导入。也有些文章——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之下,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那么,我们就需要把介绍时代背景作为“导入”。让学生在“背景”下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例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如果老师在课前不作适当的引导,直接让学生阅读的话,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老师在课前以“背景”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一下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以及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学生在阅读时就会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从“一阵阵的笑声中”读出悲哀。
四、情境导入。文章万千,风格各异。有的以景引人,有的以情感人。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课。春天是每一个学生都所经历过的,学习《春》这一课老师就要从学生所经历过的“春天景象”入手,唤起学生心中的兴奋,然后再把目标转向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以一种饱满的激情去感受春天气息的清新,才能带着内心抑制不住的兴奋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希望和力量。
五、问题导入。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在学生心中造成悬念。多数学生急切的要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时老师适时地让学生进入文本“顺藤摸瓜”,也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学。如教授《伤仲永》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历史上传说有一个小孩名叫仲永,五岁的时候就会作诗,而且做得很好。可等他长大成人时, 却变得如平常人一样,一句诗也写不出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阅读时积极思考,把思维方向直接指向文本的主题。
孔夫子教导我们“因材施教”,这句话一点不错。我们语文课的导入也应“因文而导”。归根结底,导语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思想意义的理解与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