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背后的经费隐患必须消除

作者:佚名  时间:2008/3/11 9:11:5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08
  全国人大代表李丽丽提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基础教育问题:有的农村中小学开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但由于经费不到位,没办法落实;虽然有电脑,但没法使用,因为没钱交电费……因此李丽丽代表提议:按照适龄儿童入学人数、在校生人数,将资金拨到各省、市、学校,确保教育经费准时、足额到位。这样做既有效解决了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 
  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如果说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是教育公平的一个具体体现的话,那么支撑这种教育公平的资金后盾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码,可以这样说:有了资金公平,方有教育公平。从现实情况可以看出,免费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发放也成了能否实现全面教育公平的一大关键因素,而“经费不到位”已然成了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出现问题的“祸根”,虽然李丽丽代表提出了“按在校生人数”划拨教育经费的想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恐怕还是会涉及到一个经费使用的监督难题,毕竟,这笔资金的发放有其较为复杂的路径。 
  值得欣慰的是,在今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教育公平”作出了一些具体的阐述,认为我国在“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的步伐”,并将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在诸多“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中,值得高度关注的一项是“中央财政将安排654.4亿元支持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在这里,“免费”二字十分惹眼,这意味着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将会更加幸福。当然也要认清一点:尽管我们对教育政策抱有高度的期盼,但是对于其中的专项资金的使用也必须也要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监管机制,方能真正实现决策层和民间都企盼的那种“教育公平”。 
  进一步说,其实大家非常关心的应该是中央财政所安排的免费义务教育经费能否到达、或者足额到达义务教育的最前线?和其他各种专项资金的划拨一样,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那么在最底层、也是最需要这些钱的地方就可能无法实现国家政策的良好预期。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合理的监督机制确是一件并非可有可无的事情。 
  义务教育它本身就是一种国民素质的基础性投资,如果要讲成本预算,国家每年超过六百亿的资金投入已经算是一项超大工程了,但是由于义务教育投入的民生性质相当突出,这就使得我们很有必要而且必须对这笔资金进行全方位的支出监督。我们的媒体和政府相关机构也很有必要来呼吁全体民众进行一场关系国计民生的“教育审计”。 
  为了让大家明白今年这654.4亿元的免费义务教育资金的实际用途,任何时候都必须增强资金信息的使用透明度,以便接受大家的监督。中央拨多少、地方拨多少,哪个地方应该得到多少,用一种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并争取传达给实际 受益地区和人员。或许,在很多地方看起来中小学生们都不用交费了,但是他们可能缺少了本该是自己应该享受的教育资源,而某些经费可能已经划拨到位了,只是在实际运用中被改变了流向,甚至可能被中饱私囊,对于此类现象,必须予以消除。也只有如此,才有希望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