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文的角度去观察生活
有一次,唐朝著名的诗人和画家王维看到一副题为《按乐图》的画,画的是一乐队在台上演奏乐曲。王维便仔细的观察了许久,然后很有把握的对别人说:"这画中的乐队正在演奏《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大家都不相信,以为王维瞎说。王维请来了乐工,让他们演奏《霓裳羽衣曲》,然后叫大家仔细观察。果然,当奏到第三叠第一拍时,合奏队员的姿态,手势,表情都和画面完全一样,甚至乐工们的手指,嘴唇在乐器上的位置也都和画中相吻合。大家这才相信王维的判断,称赞王维细致的观察力。画者也正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使作品人物描绘得维妙维肖。
可见,古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是十分注意细致观察的!我想,文学创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观察是一个必要条件,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准确的反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面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
首先要掌握观察的方法。观察是通过视、听、感觉获得对事物准确、全面、深刻的认识,积累丰富的材料。我们观察事物都得有个顺序,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序。常见观察顺序可分为两类:一是方位顺序。或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中间到四周;或由整体到局部,由部分到整体。二是时间顺序。如果你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就必须按时间顺序,如一年四季,事前、事中、事后、早、中、晚,过去、现在、或按时间排列等。同时还要学会各感官协同观察,以视觉、味觉、听觉、触角、嗅角等多方面感觉了解事物,最后抓住这一事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其次,观察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著名作家陆文夫说:"到两个宝库里去寻找东西:生活,书本。"这是作家成功经验的总结,其实也正是作文之道。古人云,文为心声,可见写文章仅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即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因此,无论从来源还是从目的来看,作文都是和社会生活不可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在学习写作时,他的老师非常注意培养他的观察力,有一次,老师叫他描写一百张不同的脸谱,写出他们之间微小的差别,莫泊桑在书房里想呀想,可就是写不出来。于是,他白天到闹市区去逛,把自己的眼睛当成摄相机,把一张张不同的脸谱"摄取"下来。到了晚上他把"影儿"一个个写在纸上,这样,他终于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任务,并且受到了称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的宝山,只有勘探者(写文章)的人去开发,才能获得珍贵的矿藏(文章的材料)。
第三,察物要精。生活是源泉,而观察又是作家认识生活的触角,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的作家都具有非凡的观察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只有精于察物、精于察人,才能捕捉到各种事物之间各自不同的本质特征,才能把寓于共性之中的各个不同的个性区别开来。莫泊桑说:"必须详细的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发现迄今还没有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他还举个例子来说明:"为了描写烧得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前面,一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限制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生活中有很多有趣、感人的事物,有的大家司空见惯了,就让它们从我们身边滑过去,等到提笔时,就只能套用别人的话,甚至编造材料。在这方面, 一些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值得我们学习,俄国文学家拖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景物描绘细腻逼真,屠格捏夫称赞他有一双"鹰眼",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鹰眼",又何愁下笔无物呢?
古人云:"连文不成观鹤舞,作诗无结赏花开。"这就点出了"观察"对作文的重要作用。写作文是抽象思维活动,但它来源于具体的观察实践,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没有现实生活的亲身感受,当然写不出实际内容,只好用空话、套话编作文了。大自然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奥妙,我们应当细致观察,分析和研究,不断地扩大视野,锻炼眼力,才能描绘出一幅幅准确真实反映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景象的画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