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循舛误周复始,以讹传讹何时休——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错谬举隅
作者:刘站 时间:2008/3/26 7:42: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84
必修(1)
本册教材比较严谨,所有内容无一漏洞,堪称完美。
必修(2)
本册书的“表达交流”模块中的《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一课后附“写作练习”,其中第2个材料讲到“199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遇难……”(P.68)稍有常识者都知道,“挑战者”号失事是在1986年1月28日,可能由于校对者的疏忽,竟使这一事件“推迟”十年发生。(值得庆幸的是,本册书在06年11月份再版后,这个刺眼的错误已得到修正!P.53)
必修(3)
本册书的“名著导读”模块在介绍《红楼梦》时,其中谈到王熙凤“……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四十回中因心劳力拙而死去……” (04年版这个错误出现在P.119,07年3月教材出第2版后,这个错误一仍其旧,出现在P.102)其实这里的“心劳力拙”是对成语“心劳日拙”的误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
必修(4)
本册第14课《苏武传》中有一处关于“……方欲发使送武等①,……”的注释(04年版这个错误出现在P.75,06年11月教材再版后,这个错误出现在P.62),文中解释为“汉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时候……”
但联系前文语境,这种解释实在很离谱——前面传记序言部分明明已经说得很清楚,苏武等人已经到了匈奴,并且拜见了单于,奉上了厚礼,但由于匈奴王“前恭后倨”,使苏武等人大失所望,立即打点行装准备归汉——怎么可能还要汉朝廷再送他们出使呢?
据笔者的臆测,编者之所以这样注释,大概是认为此处属倒叙写法,“……方欲发使送武等①,……”一句与“会武等至匈奴”呼应,都是“倒叙”苏武的事迹。对这种理解,我不敢苟同,只要仔细阅读有关苏武故事的序幕部分,即可以看出,班固完全从苏武的姓名、家世、官爵等个人基本资料写起,是地道的顺叙结构(从“出使”开始写),和倒叙了不相干。如果讲到文中的“倒叙”,确实是有的(……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但那是为了说明昆邪王、虞常、缑王为什么到了匈奴,又为甚要谋反,以及他们的阴谋为何会和苏武等人扯上关系,不通过“倒叙”方式介绍清楚这些复杂的故事情节,读者就不明白为何虞常等人造反,而苏武等人却会受牵连。从时间关系来看,昆邪王、虞常等人被俘投降在先,苏武等人出使在后,明显说的是两拨人的事儿,相互之间根本构不成倒叙关系,也无法形成事理逻辑上的“呼应”。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匈奴单于)正打算派使臣护送苏武等回国”,这样才能和上下文的意思相一致。
必修(5)
“必修”系列教材可谓善始善终,(1)、(5)两册书均未发现任何错误,有点“遗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06年11月第2版)
本册书上的内容相对来说值得商榷之处甚多,如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模块中所选老杜诗《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P.37)颔联中的“随”在各家选本中普遍作“垂”(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江苏、广东等地编纂的高中语文教材,均作“垂”),尤其让人不解的是,笔者以前使用的人教社老版本语文也是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如今在选修课本中却另起炉灶了,真不知编者出于何想(何况文中注释②解释此句时也说“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把“随”释为“低垂”,既然如此,又何必舍“垂”而用“随”呢)。姑不论这样改动会给教学带来无端困扰,使师生无所适从,即使从纯粹诗歌欣赏的角度看,这样的改动也纯属“点金为铁”,虽一字之改,却把“垂”所营造的明星低垂、月随波涌的壮阔景象消磨强半,“垂”“随”之间在表达效果方面相去实在不可以道里计。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模块所选课文《阿房宫赋》中的一句话“……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P.78),其中的“锱铢”在注释⑤中却成了“锱珠”,更令人瞠目以对的是,这个错误至少已延续了十年以上,笔者清楚记得,还在上世纪1996年我念高二时,在人教社老版本的《语文》课本上即发现此一瑕疵,当时还曾向老师指出,不成想如今都过了一个“世纪”,这个小错误还在那儿一以贯之。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模块“赏析示例”苏洵《六国论》,其中有句话“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P.85),文后注释⑩[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而同样的一句话,在人教版老教材中(2004年6月第1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却解释为“都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举,全部,都。”(P.83注释⑩)很明显,同一个“举”字,老版本解释为副词“全部,都”,新版本却释为动词“拿”了。这种改动,或许是编者思想与时俱进,“是今非古”的结果,但这样的变动却没有体现在相关的教辅资料中,以致学生在做练习时手足无措,无可适从;而且,新的释义是否确当似乎也值得商榷(笔者以为,“举”意为“全部,都”更能突出“赂秦者”败弃祖先土地之轻而易举,也更能体现苏洵对苟安误国政策的痛心),编者们的做法也过于仓促了些。
另,本单元选明末张岱《陶庵梦忆序》,其中第二段有句话“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 (P.100),其中的“絺”在注释12中读音作“xì”,释义“絺,粗葛布”,但读者翻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或各种版本的《古汉语字典》,均无此种发音及解释,而是明确表示“絺,音chī,细葛布”,准乎此,则孰对孰错,不言自明。
公正地说,以上这些确属小问题,所谓瑕不掩瑜,但笔者的初衷是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毕竟,人教版高中《语文》是中国最权威、读者最广泛的语文教材,完全而且应该可以做到纠正我所指出的舛误,以不负使用本教材的师生对人教社的一贯信任。
作者单位: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34300)
联系电话:13696707148 QQ:364634709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