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怀念”——我上《秋天的怀念》

作者:不详  时间:2008/3/26 10:40: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55
  如今,实施创新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课堂创新教学必须充分调动课堂各因素的互动,可以说,互动是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与探索。不希望自己总唱独角戏,不希望自己讲得情到深处而学生却面无表情。当然,既然是探索,就必定有成功和失败。上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让我体会深刻。
  史铁生的这篇文章真实感人,在(1)班指导晨读时,学生读得很投入,很动情,我想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魅力。因此,我设计以情入手,先带领同学们回顾《背影》等多篇文章中的朴素的父爱及母爱,再引导学生畅谈自身感受到的父爱母爱,再进入“怀念”一课感受那份深沉的母爱。可是上下来,效果并不好,学生也许内心有对母爱的感受,但是却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是老师硬生生压上去的;同时,本堂课更象思品课,缺少知识的引领、阅读的指导。问题出在哪呢?我想,一是切入口没有找好,二是没有充分信任学生,没有给学生发挥的空间。那么在(2)班,我该怎么上呢?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朴素的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深沉的母爱呢?
  再一次深入阅读课文后,觉得文章中这句话十分关键:“她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地生活。”“艰难”二字就是对母亲一生最好的概括。由此在(2)班上课时,我就由此入手导入课文:“晨读时,我们了解了史铁生的坎坷人生。作为这样一位作家的母亲,又该有一段怎样的命运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这句话吗?”学生是绝对聪明的,很快就找到了。我引导学生抓住“艰难”这个关键词,带着这个词再用心地阅读全文,并思考:母亲的“艰难”体现在哪?因为本堂课入题快,时间很充分,所以我给了学生十多分钟的阅读时间。
  阅读时间一到,学生马上就哗哗举手,似有许多话要说。有同学找到文中描写母亲行为的词语,如“悄悄”“躲”等词,他说:“这些词说明母亲对‘我’的忍耐。‘我’伤在腿,母亲却是伤在心,‘我’的伤可以对母亲发泄,母亲的伤却只能自己忍耐,这种‘忍耐’是艰难的。”说的多好啊,我和同学们都忍不住为他鼓掌。还有同学找到了文中母亲说的话:“文中母亲多次忍住哭,要‘我’好好活。母亲是强忍悲伤恳求‘我’不要自暴自弃。‘我’腿坏了母亲心痛,‘我’自暴自弃母亲更心痛,这样的心痛不是艰难是什么?”“好!”我不禁大声赞赏。这位同学以前在课堂里并不是很积极,但这次,他不仅找的好,分析的更好,我从来没有想到他能够有这样的思考能力。我心理不禁感慨:我是不是无意识的压制了很多学生的积极性呢?一刹那间,我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可喜的是,全班同学受到发言同学的鼓舞,思维更活跃,发言更积极了。全班都沸腾了起来。“母亲的病比儿子重的多呢,她都要死了。。。。。”有同学大声的叫起来,声音中带着哽咽,我霎时想到了我的母亲,差点掉下泪来。我赶紧引导学生寻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病重的句子反复朗读,“整宿整宿睡不着”、“大口大口地吐着血”。这些描写平常读可能没有多大的感受,可现在读起来却是触目惊心的,同学们都非常感动,朗读地认真而庄重。还有同学举例说:“自己有一次肚字痛得受不了,把父母急得手忙脚乱,而母亲的这种病痛更是无法忍受的,可是她还要忍着,还要忍着痛去安慰儿子,这位母亲好可怜。”还有同学说:“母亲自己生了这样重的病,却没有让史铁生发觉,可见母亲隐藏的多么小心。而这种隐藏又是常人做不到的,这是更大的艰难。”很多同学都频频点头。课上到此,我已经和同学们完完全全地沉浸到文章中去了,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是的,当同学们能够和你一起共鸣,一起感动,这就是一种“幸福”。我的收获还不仅于此,细心地同学找到“憔悴”、“絮絮叨叨”等词语,全班还发生了小争论:“憔悴”可能是伤心加生病的缘故;“絮絮叨叨”与前文“悄悄”的表现不一样,说明母亲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病入膏肓,对儿女放心不下,所以就变得唠叨了。
  我的教学目标就是想通过分析文中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让学生感受深沉的母爱,到此,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但是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后,就迸发出了无穷地创造力,有同学提出了问题:“第六节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省略了什么呢?如果此刻我在这里讲有关省略号的知识,是否会大大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呢?如果我把我的答案告诉学生也不是不行。但我此时已十分确定,学生会有更妙的理解。果然,学生对此也十分感兴趣,热烈地讨论起来。有学生说:“可能省略的内容是‘怎么办啊’,表明母亲放心不下自己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是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的。”马上遭到同学的反对,反对的同学说:“我不赞同。她当时一定是对送她上医院的邻居说的,是想让邻居替她照顾儿子和女儿。”我非常高兴,想继续激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我让学生在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学生真的是很聪明的,有同学就说了:“这句话可能是对‘我’和妹妹说的,要‘我们’好好儿活下去。”我对此大加赞赏。后来,同学们还针对其他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如:第七节的省略号和第一节的省略号作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就没有发现母亲病得这样重了呢?
  本堂课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我几乎没有插话的余地,也没有插话的必要,本堂课结束后我都没有来得及对文章的主题作总结。不过我想,我的总结也是多余的,学生一定深刻理解了史铁生和他的母亲。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本堂课之所以能够做到有效的互动,我想有这样几个因素: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备课花工夫,找准切入口;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