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高中教育的衔接与过渡

作者:刘英杰|  时间:2004/12/5 8:29: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90

 

  高中教育是初中教育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学段,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学习对象、还是在教材等诸多方面都与初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二者之间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倾向的极大不同。 
  有关研究表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有三块:分布在小学四年级、初三和高二,其中,高一恰好是两个心智发展高峰之间的低谷,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和角色的转换,高一学生无论在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亦或思维发展、认知成熟度上都经历着剧烈的变化。高一新生入学,面对陌生的环境、集体、学习任务和教师,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焦虑,处于新旧临界点的他们,非常重视来自旁人的宽容和理解,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隔阂。然而我们有些家长、教师却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点”,使得过渡期延长,随之而来的学生自身也就产生了许多本可避免的心理负担。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其关系到学生身心的成长与发展,那究竟怎样才能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育呢?
  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还处于一个浅显的层次上,由于年龄的阶段性特点,所以还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行为,特别是高中教学任务较之初中要相对繁重很多,面对突然增大的学习量,课业的繁重会使学生一时手足无措,难以适应,甚至会产生好象突然间什么都学不会的情况,这份来自于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慌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会让学生很快失去自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自然教学任务也就很难达成。所以新生入学后,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提前上好一堂课——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坚定信心的课,为孩子指明初高中教育的异同,将高中三年放在人生长河中去考量,让他们明白这一时期对其将来发展的重要性,过去已无法回首,唯一能拥有和把握的就是现在,让学生以一种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从而对高中生活抱有无限的期待、憧憬和希望,帮助他们消除对未来因感觉迷茫而产生的不安心理,引领他们以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体验充实而紧张的高中生活。
  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孩子对各科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力求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可以人说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方向。如果兴趣建立起来了,学习就将变成一件很愉悦的事,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总比奴隶式的被动学习要好得多。过初中的学习和中考成绩,家长和老师都能大体上掌握学生各科的学习情况,所以在新生入学后抓住各个学科的特点,帮助他们继续保持其优异科目的学习劲头,着重培养其在弱项方面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为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还有一点,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应指导他们尽快树立自己的目标:总目标,阶段性目标等,让他们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找到精神支撑点和动力来源,这样才可以保证学习上的坚持不懈。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将更加宽广,教师由知识建立权威的局面被打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生传统思想上的唯一崇拜者,有很多想法甚至会与教师背道而驰,所以新生入学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近、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初高中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他们敲响警钟。
  如果说初中重视基础教育,那么到了高中之后,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初中的一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可能到了高中之后就不再适用,很多新生入学后烦恼不已,帮助他们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亦相当重要。
  再者,教学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在大的学段跨越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变化的冲击下,他们当中有些叛逆的想法和做法越来越明显,都说高中阶段是各种人生观点初步形成时期,如不细致的观察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失去了教育契机,那将会为学生今后的人生教育带来巨大的阻力。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学生的成长很大一部分将依赖于教师的用心和努力,在教育这一块菁菁芳草地,希望越来越多的同仁都能抓好转折教育,做好衔接与过渡工作,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址:内蒙古牙克石市伊图里河铁路二中语文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