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我的呼吁》——一节失败的语文课

作者:铁皮鼓  时间:2008/4/10 18:45:04  来源:会员流浪客转发  人气:577
  2005年1月7日星期五
  今天早上有一节课,要讲一篇文章《我的呼吁》,此前,我已经给学生介绍了史怀哲其人其事,并且让他们把课文读了一遍。今天上课前我在犹豫,是满堂灌呢?还是先让他们理思路,然后问哪些句子不太懂,再提出来研究?毫无疑问,后一条路子是符合新课标的,但是是否符合这群学生的实际?
  本学期,在阅读问题上一再与这些学生发生“冲突”,他们对各类动漫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其次就是武侠、言情与侦探了,我知道这些书能够带来直接的阅读快感,但是会降低他们的对文字的敏感,久而久之,他们会失掉阅读严肃作品的能力,即使阅读流行作品,也会建立在浅层次的感悟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阅读习惯由来已久,他们对课文普遍不感冒,缺乏耐心阅读,不要说预习了,就是在课堂上读也很难入境,读不出基本的思路,有些朦胧的想法,也很难比较准确地把它表达出来,语言看似新潮,实际上相当贫乏干瘪。
  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得不作出让步,只是要求他们不要只读这些,同时也应该读一些比较严肃的作品,营养要丰富。我所指的所谓严肃一些的作品根本不是指诸如《红楼梦》一类的名著,而是指我不太喜欢的余秋雨之类,但他们振振有辞:“不喜欢啊!”我只好也开始读武侠,下一步准备研究一下流行的漫画。讲了一节武侠,他们感兴趣极了,有一节无事,他们又要求讲,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往武侠里夹了些“私货”,比如武侠小说的文化背景,武侠小说里的思维方式,顺便讲了点宗教以及弗洛依德的东西,又听不懂了。
  没办法,这一学期我大半时间在讲古文,剩下的时间又有相当多在讲试卷,这些讲起来轻车熟路,他们也不存在接受的障碍――能不能记住并运用是另一回事。然而现代文不能不讲,于是便马虎了。马虎的结果是迁就了他们,讲课渐渐脱离文本,有迎合取宠之嫌。最近意识到了,因为有一次讲一篇并不太难的现代文阅读题,花了两节课,重新进行了解读,自以为讲得相当清晰,但不少人还是一头雾水。
  《我的呼吁》因为是译文,所以文字上读起来有些问题,但大体的结构是清楚的,无外乎先提出伦理观,然后指出现代世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伦理方式。我可以拿许多故事串起来,讲得有趣一些,但他们如果连梳理文意的能力都没有,讲这些又有什么用?而这篇文章我又认为写得非常好,教参上又太简略,把许多问题没有说清楚,我想试着说一下。昨天在备课的时候我一字一句地看,稍难些的句子都做了笔记,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能联系实际的尽量联系实际。直到临上课的一瞬间,我才下定决心,即使让课堂枯燥,也不能让他们只听不读不想!
  走进教室,想先抛出一个问题以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于是我问:“上一节课让大家读了课文,并且问了一个问题,作者呼吁的内容是什么,还记不记得怎样回答的?”
  有同学说:“敬畏生命!”还有说其他的。我说:“对,就是课文第一句话,作者呼吁人们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演讲辞往往开门见山,这个特点要掌握。那么,什么是伦理?有没有同学知道?”
  “道理!”我摇摇头。
  “道德!”声音寥寥,知道的人很少。
  “对!”总算靠边了,“伦理经常与哪个词连用?就是道德,所以伦理学就是关于道德的学问,它试图回答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幸福等等问题。”这是为他们理清思路作铺垫。
  我的课堂纪律应该是最好的,这个好指的是读课外书,睡觉,聊天等现象极少,(不是没有)但是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会儿有些同学注意力就不太集中。我提高了声音:
  “但是有些同学对道德这个词有误解,以为道德就是一味地要求人们怎么怎么样,比如高尚啊之类的,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以往的许多道德观念,其实恰恰是不道德,比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彻底的反道德口号,可惜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中国人的口头挂了三十年。”
  这些话本来是不应该讲的,应该直接让他们阅读原文,然后理清思路,但为了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我决定牺牲一些时间再抛几个例子讨论一下:
  “孔子有个学生叫端木赐,听过没有?”
  纷纷摇头。我大吃一惊,这不刚刚背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了吗?
  “就是子贡呀!”纷纷点头。
  “当时鲁国法律规定,如果在别国遇到做奴隶的鲁国人,把他赎回来,可以在国库里领一笔赏金作为补偿。子贡是很有钱的,他遇到做奴隶的鲁国人,把他赎了回来,但是拒绝去国库里去领赏金。他想我是孔子的弟子呀,道德修养已经很高了。你们猜孔子怎么反应?孔子严厉地批评了他,认为他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我顿了一下,想他们应该有惊讶的神色吧,但是没有,似乎漠不关心。
  “大家可以想一想,子贡这样做看起来很高尚,但是他不拿国库里的赏金,别人就不好意思去拿,如果大家都不去拿,鲁国人在外为奴被解救回来的可能就大大降低了,这一点大家能不能想明白?”
  有几个同学点头,特别是王佳曦,听得特别认真,她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学生。
  “是啊,如果其他人解救这些鲁国人,他自己就会因行善而遭受损失,许多人就会放弃救援,子贡‘道德’的结果是害了更多在外为奴的鲁国人,所以孔子认为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几千年前的孔子都比现在许多人见识远啊!这样一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不是反道德的?”
  接着,我又举了一个留学生的例子,说明有些发达国家从法律上保障做好事的人可以得到报酬。这些当然都是老生常谈了,但对这些根本不关心这些的学生,看来还是第一次听到。有几个学生依然心不在焉,刘玉婷在打瞌睡,陈文思低着头往抽屉里瞅,我有意站在教室中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我决心再给一些刺激:“刚才在办公室里,一个老师提到这样一件事情。”
  耳朵全竖起来了。
  “有一个同学跟他借钱,说没钱吃饭了。这当然是好事,说明同学信任这个老师。但是一个月过去了,这个学生始终不提还钱的事情,这个老师就不太高兴了,但不好意思讨要,就跟我们说算了算了。我说不行,你不要钱是不道德的,表面上看起来是你慷慨高尚,实际上你是在用这种方式助长学生的恶习,结果会害了他们。”
  大家全都笑起来了。这是今天发生的真实的事情,实际上老师要了一次,答应还,但又拖下去了。
  “好了,我们现在看课文,史怀哲在这里提出了他的伦理观,被称为西方道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大家读一遍,仔细地读,边读边想文章的思路,思考课后的两个问题。一是作者呼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就是伦理观的具体的内容,二是文中认为哪些危险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对此,人类应该怎么做?五分钟差不多了吧?”这篇上节课他们毕竟读过。
  学生开始读书,教室里静悄悄的,陈文思似乎想看课外书,我在他面前停了一会儿,他只好瞅着课本,我知道没看进去。观察大家的表情,许多人脸上都有些茫然,平时简单一些的文章他们都无法静下心来让文字进入心中,这些译文就更不用说了。
  时间差不多了,我开始提问,尽可能地和蔼:“哪一位同学能够说一说作者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实际上也就是对观点的一个陈述。”
  无人回答。
  过了一会儿,我又问:“能说出在哪些段落吗?”已经相当清楚了,如果刚才仔细听我讲课,就应该明白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范围就是善与恶的问题,而这在第二段鲜明地提出来了,读一遍就是答案了,但是依然没有人回答。
  只好自问自答了:“在作者看来,所有的生物之间应该是――”
  “没有无价值与有价值之分。”有几个声音出来了。
  “对,所有生物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作者在第一段里提出论点后,翻来覆去地就讲这个问题。由此出发,在第二段里紧接着就说到善是什么,恶是什么,我们把这样筛选提炼一下,就是答案了。”我还是接着往下唱,“所以,作者主要呼吁人们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的主要内容是认为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要爱护并促进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不要伤害和破坏生命,不要阻止生命的发展。对吗?”
  茫然地点头。
  “说到这个地方请大家注意,史怀哲伦理观的起点是众生平等,由此引申出的道德观与中国人的道德观是不一样的。中国的伦理学是建立在等级观念的基础上的,即所谓五伦,哪五伦?”谅他们也不知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所以儒家不是讲众生平等,而是讲爱有差等,君对臣有恩,父母对子女也有恩,所以要报恩,这就是道德,如果不报恩,就是不道德,而这种伦理观很容易导向以暴易暴,比如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等等,这是中国人的典型思维。因此,从中国人的伦理观里,推导不出非暴力反抗,‘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非常可怕的,至今还沉淀在我们的思维里。”
  继续提问:“现在第一个问题解决了,那么请问,作者认为哪些危险正威胁着人类?”
  又没人回答了。
  “这个问题应该是相当简单的呀!”我有点奇怪。
  过了一会儿,有同学说:“战争。”
  “对,还有呢?”
  “暴力。”
  “对,还有?”
  不知道了。“大家再看看?”
  邹凤娇是希望生,学习委员,大声地说:“疫病!”
  “对啊!三大危险,那么作者认为应该怎么解决?”
  “……”
  又不吭声了。
  “实际上,作者每提到了一条危险,都要说一下怎么样解决,在书上找找?”我停了一下,拿起了书,开始读相关的句子,“‘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这是讲暴行,但是作者紧接着说――”
  “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我和学生一起读这一句,“这是在说怎么解决的,是不是暴力的方式?”
  “不是。”
  “对,前面我们花了两节课讨论过非暴力反抗的问题,这里讲的也是非暴力反抗。即作者后面强调的良善,以善良化解暴行,以和平消除战争,帮助那些为疾病所困扰的人民。这篇演讲辞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先提出自己的伦理观,即什么是尊重生命的伦理观,然后指出如何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观,思路是很清晰的。”
  接下来,本来应该是他们质疑的,但估计提不出任何问题――虽然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懂。于是我决定还是自己重点分析几个句子,当然在此之前,课后比较重要的那段话还是要让他们读一读的。
  “这篇文章刚才在大家读的过程中肯定还有不少问题,可以提出来。”我扫视全班,一片静默。“这样吧,大家把课后第二题提供的文字重点读一读,这段对尊重生命的伦理的说明是比较重要的。有什么地方不懂,一定要划出来。”
  他们开始读,过了一会儿,估计差不多了:“这段文字读懂了没有?”
  没人吭气,有一部分摇了摇头。
  “哪些句子不太懂?可以提出来。”
  又没人吭声。
  “这样吧,我知道对有的同学而言,可能难句是非常多的,我先讲两个句子,讲完以后大家再看还有哪些不太懂。倒数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毁灭和伤害生命都如同恶魔一样有罪。’这句话大家同意不同意?”
  这一次是真心地摇头。
  “大家可能要问,难道毁灭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人也是有罪的?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残害他人的生命,当然是该死的呀!中国有一句古话,‘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在史怀哲的伦理观里,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即使是平等的,谁也无权剥夺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利。在这里,敬畏生命是史怀哲伦理学的出发点,或者说整个西方现代伦理学都强调对生命的敬畏,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家知道,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是废除了死刑的,废除死刑是各国刑法的趋势,因为死刑的出发点是“以暴易暴”“以牙还牙”,而废除死刑就是建立在敬畏生命的伦理基础之上的。我们国家现在还不能够废除死刑,因为我们的文明程度还远远不够,这是需要一定的文明基础特别是伦理基础的。在八九十年代,为了震摄犯罪,一度还开展过严打。听过严打没有?”
  他们摇头,表示没有听过。我有些惊讶,便向他们稍微做了些解释并分析了严打的社会基础与弊病。
  “现在大家是否理解这段话:‘农民在牧场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为沉浸在消遣心情里而划掉路旁的花朵,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是对生命犯下了罪行。’”
  许多学生纷纷点头,看样子理解了,我又趁机做了些发挥:“实际上大家知道,生命之间相互残害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是生存所必须的,牛必须吃草,人也要吃牛肉。即使你强迫人类吃素,植物也是生命啊!所以关键的问题是,‘要对自身行为保持高度警觉’,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果有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动机,方式,大致相当于古人所讲的仁心,不忍人之心,佛教里所讲的慈悲之心。有了这种意识,残害生命的现象就会大大地减少。孟子讲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即是这种心理。什么意思呢?孟子有一次去见梁惠王,两个人坐着聊天,有一个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这时候梁惠王就问了,你拉着牛干什么呀。这个人说,要用他来祭钟。祭钟懂不懂?古人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祭祀是很重要的。祭祀不但是人死了以后才做的事情,古人认为万物有灵,人造的器物也不例外,所以造个乐器啊刀剑什么的,也要行落成之礼,就把羊狗猪鸡的血涂在新成的器物上,以求将来不会危害到人,这称之为‘衅’。这里就讲这么一个事情。梁惠王就不忍心了,要他放了牛,但是衅礼不可少,就说用羊来换吧。”
  学生笑了:“羊不也是生命吗?”
  “对呀!同样是伤害生命,为什么提出以牛换羊,就是因为他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啊!孟子得出结论,说梁惠王有不忍人之心,理由就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说‘君子远庖厨’,你可能吃肉,但是应该对生命本身保持一种悲悯。因此,西方的动物保护主义者都是很凶的,虐待宠物经常会被邻居告上法庭。”
  本来还可以举《天龙八部》里天山童姥与虚竹的例子,想想算了,然后接着讲:“前几年南方特别是广州一些有钱人吃猴脑,知道是怎么个吃法吗?”
  下面七嘴八舌,有的同学显然知道。
  “就是把猴着卡在桌子中间,然后用锤子敲开猴脑吃里面的脑髓!”说到这里我很气愤,“且不说吃猴可能是违法的,单是这种吃法就可以看出饮食文化里所包含的暴力因子,这种对生命的漠视乃至残害会深刻地影响到了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
  “好了,我再举两个例子,大家听过舍身饲虎和割肉喂鹰的故事吗?”
  纷纷摇头。
  “从来大车国王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叫萨锤那。有一天,三个王子进山打猎,看到一个饥饿的老虎正在犹豫要不要吃掉旁边的小老虎,于是萨锤那就避过两个哥哥,跑到老虎那儿,脱掉衣服,用竹刺刺破喉咙让老虎吃掉自己。这就是后来的释加牟尼。”
  学生们觉得很奇怪。
  “释迦牟尼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个秃鹰在追逐一只鸽子,鸽子逃进了释迦牟尼的怀里,这时候秃鹰说了,你为了救它,难道忍看我饿死吗?释迦牟尼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把自己身上的肉割给秃鹰吃。”
  这时候下课铃响了。
  “好,我不拖堂,怎样看待这个故事,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下课!”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