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有关古诗鉴赏

作者:山东省宁津一中 刘国伟  时间:2008/4/15 19:18: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656
  荔枝(明)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这是一首写得十分出色的咏物诗。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盛赞荔枝成熟时绚丽动人的景色,描绘荔枝芳名美味为历代传颂的情形。
  诗的首联,以写实手法,先简洁点明荔枝生长地域、成熟时节,以及成熟时的颜色,然后描述荔枝果实之丰硕。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丹,朱红色。万颗累累,极言果实之多。簇更团,将荔枝果实浓浓密密,团团簇簇的情状具体描述出来,给人深刻难忘的印象。
  颔联,上句采用比喻手法,以浓重的笔墨,状写荔枝果实和荔枝林雄奇壮美的景观,气氛十分热烈。绛雪,丹丸名,诗中用来比喻荔枝果实。烂,明亮。全句意思是,荔枝象绛雪丹丸似的长满在荔枝树上,浮动着一片艳丽华贵的色彩,荔枝林像一匹匹巨型的红绛,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下句转写荔枝果肉的形状与色泽。玉壶,用以比喻果肉象玉一样白净光洁。水晶,比喻果肉晶莹透明。此句用的仍是比喻手法,但诗人运笔,与上句已大不一样。它笔法精巧细腻,作喻之物纤小玲珑,一个“寒”字,更与上句热烈场景形成鲜明对照。上下两句对荔枝的描绘,真可谓大小皆美,表里均优,冷热俱佳,达到了各臻其妙,相得益彰的境地。
  在尽写荔枝绚丽景色之后,颈联变换角度,从汉唐史话中撷取两个掌故,更把荔枝高名芳味推崇到一个新的高度。许,赞许。新曲,诗中指《荔枝香》。相传杨贵妃过生日,命乐队作新曲献上庆贺,适逢驿马送来南国荔枝,因而用《荔枝香》作曲名。荐,献。大官,汉朝官名,也称太官,主管皇帝饮食。此句表明汉代以来,荔枝已进入皇帝食谱。
  尾联诗人转写眼前景色。“乌府”、“霜署”是御史府的别称。诗人当时在按察司任职,所以诗中乌府、霜署均指按察司衙署。阑干,亦即栏干。“几株斜覆石阑干”,指的是诗人任职衙署院里几株荔枝树被累累果实压弯了腰,在太阳映照下,树影斜斜地覆盖在石栏干上。从远处绚丽热烈的荔枝林,到眼前静谧恬淡的官府庭院,各具情趣,相映生辉。诗人呈献给读者的,是一幅多姿多彩、百看不厌的荔熟图。
  陈辉的《荔枝》诗,着力突出一个“丹”字,布局谋篇十分讲究。全诗从远景起笔,以近景作结;对荔枝,有整体泼墨写意,又有局部精工细描;既写绚丽热烈的一面,又写静谧闲适的一面;既写色,又写味;既写外表美,又写内在美。所写各点,在诗中揉合成一个和谐整体,大大增强了荔熟图的立体感和鲜明度。
  过华清宫(唐)杜牧
  长安迴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误国,不少诗人已作过充分反映。此诗也表现了这一主题,却选取了新鲜角度,收到了独特效果。《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此诗即从此处切入,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首句“长安迴望”四字极为重要。解此诗者或避而不谈,或说作者已“过”华清而进入长安,又回头遥望。其实,这是从“一骑”方面设想的。长安是当时的京城,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迴望绣成堆”的镜头。唐明皇时,骊山遍植花木如绵绣,故称绣岭。用“绣成堆”写“一骑”遥望中的骊山总貌,很传神。次句承“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这时候,“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前三句诗根本不提荔枝,读前三句,压根儿不知道为什么要从长安回望骊山,不知道“山顶千门”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开,更不知道“一骑红尘”是干什么的、“妃子”为什么要“笑”,给读者留下一连串悬念。最后一句,应该是解释悬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个否定句:“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确,卷风扬尘,“一骑”急驰,华清宫千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谁都会认为那是飞送关于军国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设想那是为贵妃送荔枝!“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惊人的高度。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田心一笑 于05-07 20:12发表评论: 第1楼
  • 分析的很不错。在此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