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

作者:泰兴市七圩镇初级中学 谭志伟|  时间:2004/12/9 21:05: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3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那如何开展《新课标》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下面笔者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在这方面的浅薄的见解。
  一、消除实践依赖,培养自主意识
  长期以来,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忽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依然严重,从而滋生了学生的依赖心理,面对《新课标》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更是不知所措。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改变学生被动的地位。
  如在上《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时,我仅在课前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新闻发布会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应做到的几个注意点,其他所有的活动我都是一个局外人。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不得不自己去找材料、设计方案、布置会场,挑选主持人,从开场白、串联词、结束语多方面去全面考虑。会后教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表现,并对同学们提出了希望:希望主持人能成为倪萍、赵忠祥;希望同学们练就能言善辩的口才。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既掌握了有关新闻发布会的知识,又提高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注重实践过程,保证自主地位
  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从这一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的过程本身。那么,要使“过程”的功能与价值最大化,其关键就在于切实保证和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八年级下册《如果我主办校刊》的实践活动,我将班级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各出一份,重视在编辑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班同学按照各自的长处,分了工。有的负责版面设计,有的负责搜集资料,有的负责美工,有的负责誊写。每一小组出版的刊物均能做到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学生的风采和个性的魅力。
  正是这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自己是实践的主人。
  三、开放实践形式,拓宽自主空间
  对于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而要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凭他们的聪明才智,放手让他们去实践。
  如《市场新商品的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按调查的目的、要求,排出有关的项目,定出要调查的商品,走出校门,走进商场,走访客户;也可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反馈,作出分析,在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出相关的调查报告。又如《网上阅读与交流》,带领学生进入广阔的网络世界,阅读新闻,互发E-mail;学生还可以进入搜索网站(如:http:/www.google.com.cn或http:/www.baidu.com.cn)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也可选择某一聊天室,针对阅读中的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磨练才干。
  四、总结实践经验,鼓励自主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根据这一指导意见,我们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及时总结活动中的得与失,进行综合实践素质自主评价。评价具体分三步进行:首先是学生自评,根据自己对实践活动中的满意程度,进行“自我等级评定”(优、良、及格);其次是小组互评,由小组长组织成员,参照“自我评定等级”给予“等级互评”;最后,指导学生对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事实、数据、情感体验,进行“自我定性描述”,这是对上述“自评”、“互评”的细化和深化。
  如在《走进图书馆》的实践活动中,有位学生这样写“自我定性描述”:今天我走进了浩瀚的图书世界,面对林总总的图书,我开始不知所措,转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我感兴趣的鲁迅作品;后来,我看了“读者须知”,了解到了相关的知识,先到借书处学习检查索目,然后用学到的检索方法,很快就找到了鲁迅先生的作品,我真是太开心了。这是我第一次凭自己借到喜欢的书,能不开心吗?
  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自由自在、身心愉悦的“自我画像”的境界中,不仅强化了个性主体的内心体验,优化了实践活动意义,也为后来的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