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不是普通话

作者:不详  时间:2008/5/5 7:10:0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42
  《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十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北京作为参与试点的地区,从新学期起将在20所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京华时报》)
  京剧是个好东西,当然需要传承。但教育部采取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的方式来“强力推广”,笔者认为不妥、不必。
  京剧只是我们的国粹之一。如果京剧可以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那么,学校也应该开设武术课、陶瓷课,甚至是相声课、围棋课。作为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独步世界、可以称为国粹的文化多了去了,何以视其他不见、独独要把京剧捧出来“必修”一番?
  同时,京剧今天的发达,有很多历史的因素,包括宫廷和官府的推波助澜。这是京剧的优势,也是京剧颇受争议的地方之一,直接造成了京剧的迂腐气和所谓的贵族气。为何今天还要重蹈历史覆辙?让京剧顺其自然发展多好!这不是帮京剧,说难听点这是害京剧。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地方戏,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历史艺术水准来看,都同样值得推崇。比如豫剧,比如越剧,治安不少地方影响比京剧大,也更受欢迎、更有群众基础。“罢黜百家,独尊京剧”会不会造成京剧“一家独大”、“一统江湖”的局面?如此做法有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原则,不符艺术多样性的规律。
  每个人,包括学生,都有喜欢一个东西的自由,也有不喜欢这个东西的自由。有人喜欢京剧,有人喜欢黄梅戏,甚至有人压根儿就不喜欢戏曲。你能说他们错吗?你非要强制他学京剧、唱京剧、听京剧吗?把京剧或其他艺术作为学生的兴趣培养未尝不可,但作为一门“课程”显然是“小题大做”。 在“减负”未果之际,学生的课业负担本已经够重了,又何苦让他们在繁重的文化课外还要去“唱念做打”?
  戏曲是艺术的一种,京剧也只是这其中一种,而已而已。京剧不是普通话,不需要、也不能动用行政的力量,拿出推广普通话的架势来予以强力推行。全国人民齐唱京剧不一定是好事。不知道别人怎样,反正我是一想起文革时期全国上下清一色“咿咿呀呀”的样板戏,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