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被《三国演义》丑化了吗?
作者:不详 时间:2008/5/18 7:08:3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277
曹操以“不仁不孝治天下”,不信孔孟之道,当然不惧。
后世学者当然不会以陈寿之“太祖”称曹操,当然不惧曹操,仅以学者之良心,还曹操之本来面目耳。
《三国演义》虽非正史,仅尊重历史而矣。
近世之评曹操,不过是一个“评法批儒”的工具而矣。
下文非本人所作,可作研究三国者参考。
“文革”中,“四人帮”搞“评法批儒”,大肆宣扬法家思想,树立法家人物。法家思想以战国时的韩非为代表。法家历史人物,则以秦始皇和曹操为最著。对于秦始皇和曹操的历史功过,如何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暂且不论,但有两个故事,都与法家思想有很大关系,一个是赵高的“指鹿为马”,一个是曹操的“梦中杀人”。
(一)
赵高(?-前207)原是赵国疏远贵族,父亲受了宫刑,妻子没为官奴婢。秦亡赵后,赵高自宫进入秦宫,他身体强壮,又熟悉治狱律令,秦始皇便叫他教授少子胡亥法令,很得秦始皇的信任,官中车府令,即管理皇帝的车马,兼行符玺令事,即执行皇帝发布命令用印诸事。所以赵高也是一个法家人物。当时法家主张法、势、术。所谓法,乃是加强君主一人专制、帝王一家世袭之法,奴役愚民之法,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法治国之法。势,就是权势,君主要保持自己独尊的地位,必须牢牢掌握统治天下的权势;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和方法。对此韩非曾说“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用术则亲爱近习,莫得闻也。”(《韩非子•难三》)法是要记录在簿书上公布于天下,让所有老百姓都知道,而术则深藏在君主的胸中,用以对付各种事变,是暗中控制群臣的。所以法是公开的,而术是秘密的。运用术的时候,即是左右最亲近的人,也不能让他知道。例如有一种术叫“倒言反事”,用说反话做反事来刺探自己所怀疑的事。他举例说:“子之相燕,坐而佯言曰:出门者何也?白马也!”子之作燕国的宰相,和左右谈话,忽然假意说,走出门的是什么东西,是白马吧!“左右皆言不见,有一人去追之,报曰:有!”左右都说没有看见,忽然有一个人追赶出去报告说,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诚信。”又有一种术叫“假智而问”,自己明明知道,却假装不知道而问人,以此而获得自己想知道的事。他举例说:“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爪是指甲套,韩昭侯用手握着自己另一只手的指甲,假装说丢了一只指甲套,急着寻找。“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左右的人便急忙割下自己的指甲套,献给韩昭侯,“昭侯以此察左右之不诚信”(《韩非子•内储说上》)。这种方法都是故设圈套,陷人于不义,赵高就是按照这种手法导演了“指鹿为马”的一出丑剧。秦始皇病危期间,本来是遗诏传位给长子扶苏,赵高因为和胡亥私相友善,便伙同李斯私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赐扶苏死。胡亥即位后是为秦二世,赵高为郎中令,职掌宫廷门卫。胡亥怕秦始皇诸公子不服,杀公子12人、公主10人,对人民又继续实行残酷的高压政策,加重人民的负担,复修阿房宫,引起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李斯见情势危急,要上奏秦二世,揭露赵高的罪行,赵高便蒙骗二世,诬陷李斯谋反,将李斯杀死,升任宰相,大小事情皆决于高,他怕众大臣不服,“乃先设验,持鹿献二世,曰,马也。”事先布置好,给二世进献了一只鹿,说是马,“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二世问左右,有的沉默不敢说话,有的为了顺从赵高,说是马。“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就是用这种办法恐吓群臣,并挟持了秦二世,使之变成自己手中的傀儡,当农民军快到咸阳的时候,赵高怕秦二世委罪自己,干脆把秦二世杀死,秦朝也随之灭亡。自此“指鹿为马”便成为一些统治者颠倒黑白、擅作威福惯用的一种手法。
(二)
曹操(155-220)是三国时的大政治家,《三国志•武帝纪》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就是说他年少时很敏捷警觉,能随机应变,好行侠而放荡不羁,不从事正当的职业。他的叔父很不喜欢,曾向其父曹嵩告状。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忽然装做口眼歪斜,说是突然中风,他叔父便告诉了曹嵩。曹嵩非常惊讶,急呼曹操前来,曹操口眼面部完全正常,曹嵩问:你叔父说你中风了,是吗?曹操说:“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我没有中风,因为叔父不喜欢我,所以故意说我中风了。从此,凡是他叔父告诉曹嵩关于曹操的事,曹嵩都不相信了。由此可见曹操幼年时的性格相当顽皮而极不诚实。汉末,董卓专权,很想重用曹操,曹操估计董卓必败,便变换姓名从洛阳逃出,路过故人成皋吕伯奢家,伯奢不在,伯奢的儿子以宾主礼招待曹操,曹操却怀疑人家要谋杀他,乘夜杀8人而去。另一个记载说,曹操听到食器的响声,以为是人家要杀他,乘夜将人杀了,逃走时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俱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京剧《捉放曹》的故事,就是根据这一情节而编写的,这亦可证明曹操的为人多疑而诈。《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曾叙曹操梦中杀人一事:“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复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众以实对,曹痛哭,命厚葬之。”这个故事虽很离奇,但亦非完全虚构。据《曹瞒传》记载,曹操有一幸姬,常随曹昼寝,曹操说:“须臾觉我”,一会儿叫醒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及寝,及自觉,棒杀之。”侍姬看见曹操睡得很安然,没有及时叫醒,等曹操自己醒来后,就把这个侍姬杀了。又据《世说新语•假谲》记载,魏武帝常云,“我睡眠中不可亲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觉,左右宜然慎此。后阳眠,所幸一人,窃以被覆之,因便斫杀。自尔每眠,左右莫敢近者。”《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刘宋时人,距曹魏之亡(265)不到二百年,可知当时社会上对曹操已多有微词,刘义庆所述亦当有事实根据。曹操这种虚伪诡诈的行为,也是从法家思想家那里学来的。《韩非子•二柄》中,阐述了君主控制臣下的另一种办法叫“审合形名”。形,是指事物的形态;名,是事物的名义、名称。君主对臣下,要考查他们承当的任务即形,和他所做的事即名,是否相符合。“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做的事情不符合他承当的任务,任务不符合他所说的话,就要处罚。他举例说:“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故加衣于君之上。”韩昭侯酒醉后和衣而睡,负责冠帽的侍者怕君主受寒,给他身上盖了一件衣服。韩昭侯醒来后问,谁给我加了衣服?左右回答说是典冠者。韩昭侯不但没有感谢典冠者,反而处分了他,杀了他,理由是他超越了自己的职权,这就是法家所倡导的理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而不择手段,只权衡利害而不讲道德,曹操在政治上很有雄才大略,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正好反映了他阴暗的内心世界,不时在玩弄法家那一套权术,也是只算计利害而不讲道德的,这有助于我们对曹操其人的进一步认识。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