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时代意识,纵笔指点江山

作者:|  时间:2004/12/15 10:51: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30

    目标锁定 
    (1)文章为时而作,须有时代感; 
    (2)文章为时而作,须有指导性。 
    能力阐述 
    所谓时代意识,是指对某一时期的政治形势、思想观点、时代口号以及当前社会潮流动向、现状情形、发展趋势的了解。 
    文章立意高,就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确定写作中心,选择写作角度,观察分析问题;选取的事例又必须有时代的典型性,也就是说所写的文章要有强烈的时代感。 
    时代感来源于作者强烈的时代意识。 
    作者的视野进入不同层次的时代生活领域,通过把握时代趋向来审视社会生活的变化,通过身边的“一粒沙子、一滴海水”,去发现整个时代和世界。 
    “一粒沙里看世界”,这“看”就应从战略家、政治家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分析现实、预见未来;能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超越所命题目、所给材料的表象,把握其深刻的含义,由此及彼,引申发挥,畅想无穷。找出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提炼出与时代合拍的新颖独特、发人深省的见解,写出社会需要的令人关切、深思的文章。 
    高考作文从命题上说,力求避开所谓的社会热点,但对考生的作文来说,无论是考试要求,还是阅卷人员的心态,都把作文的现代感、时代性和生活化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学生不关心社会,冷落政治,远离生活,等于堵塞了源头活水。这样很难写出有时代感的文章来。
增强时代意识的方法、途径: 
    1、多读时文 
    a. 节日,国家重大会议的社论、评论及理论文章;(国庆社论,新年献辞) 
    b. 针对现实生活有感而发的杂文; 
    c. 新人新风尚的报导、通讯和人物专访。 
    2、关注影视 
    “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提供生活空间、开阔认知视野,提高分析水平) 
    3、 开设知识信息专题小讲座 
    政治经济形势、科技革新成果、科技兴国战略、民族传统美德、西方科技文化……(资料综合归纳) 
    4、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5、 召开专题辩论会 
    所有的一切都是把学生的目光从校园、课堂、作业引出来投向社会、现实、人生…… 
    实践操作 
    作文题: 
    近年,神州大地刮起了一股背诵中国古文的春风。电视台有朗诵专场,出版社出版了不少中国古诗文的集子,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增加了很多规定背诵的古诗古文,高考试卷中有默写名言警句的试题。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响应,掀起背诵古诗文的热潮。 
    可是,也有一些人认为,古诗文是古人写的,思想陈旧,文字古奥,同四化建设不沾边,同创造性思维不搭界,完全没有必要去啃这些老古董。你的想法如何?请以此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阅作文者说: 
    以学写古诗文为话题作文,这不仅涉及到了当前语文学习的热点,也是学生做学问的重点,话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深刻的时代意义。 
    首先,这里边还是有个认识问题。去年2月27日的《北京晚报》有则报道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一项对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城市14—18岁的1065名青少年进行的有关中华历史文化知识的调查测试显示,按满分100分计算,被测试者平均分仅为27.69分,及格率为1.5%……发达地区的青少年,他们的历史文化知识竟如此贫乏,遑论偏远的农村、工矿区的青少年了。殊不知,民族文化乃是我们生存之根。 
    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写作只堆砌材料,引一句古诗文,作点解释,再引一句再解释,反复几次,拉扯成文,缺乏自己的见解,显不出其阅读古诗文的深切体悟。这种文章,我们称之谓“低幼化”之作。这种“低幼化”之作,既无行文的层次,又无立意的深度,自然更谈不上什么大气、书卷气了。 
    造成这种“低幼化”的原因,虽有写作技巧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由于阅读积累不够。“人不涉学,犹心之聋盲”。不少学生熟悉的是乾隆大帝的风流韵事、还珠格格的癫狂骂俏、F4的媚俗搞笑,至于阅读经典的心气则荡然无存。要不是高考,他(她)才不会碰唐诗宋词汉文章这些老古董。 
    “快餐文化”虽能充一时之饥,然而经常食用难免会营养不良。不是缺铁缺钙,就是缺维生素A、B、C、D……“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多读经典,才不仅能写出高质兼美的文章,而且还能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尽管,《诗经》《楚辞》兑不到美元英镑,《论语》《孟子》换不来轿车洋房,《史记》《汉书》里没有网络、基因和激光,可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君不闻,唇亡则齿寒,根断则身亡呀! 
    发下来三篇摘录的同话题习作,请同学们作点比较,或许对自己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有所提高,从而使作文多些大气、书卷气。这我们不正是做老师的希望之所在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