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的渗透
作者:湖州十二中 张老师| 时间:2004/12/17 10:48:2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17
第一,朗读以声传情,引起共鸣,力求再现美。
有情感地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叶圣陶指出:“叙事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例如,《我爱这土地》的教学,这首诗虽短小,意蕴却很深刻,可以说字字句句都浸透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一节课中听录音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近十次,边读边议,紧紧抓住全诗的情感线索: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并说即使是一只喉咙“嘶哑”的鸟,也要歌唱这“土地”、“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无情之物尚且如此,作为一个富有才华的诗人又应当如何?足见其爱之深沉。通过诵读,学生充分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也激发了他们蕴藏在心底的爱国之情。
第二,披文入情入境,置身文中,进入意境美。
意境教学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叶圣陶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成亲”。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绘声绘色地描写和赞颂了自然美和生活美,读后使人引起情感共鸣,爱其所爱,憎期所憎。例如,高尔基的名篇《海燕》,描绘了一幅幅海燕同暴风雨搏斗的图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置身文中,使其产生审美想象,在脑海深处出现上述画面,从而使学生领会到那意境是什么呢?就是不避‘生活的战斗’。唯有迎上前去,才够得上‘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学生通过心境和联想而产生的移情作用,披文入情入境,充分理解文章的意境美。
第三,寻觅优美辞章,培养语感,学习语言美。
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重发掘意美情深、发人深思的语言,以出现作者抒情的情思,引导学生培养语感,从学习语言美到理解意境美。例如,老舍的《五月的青岛》一文的语言是很精美的,写五月的岛上,到处是鲜花的感景: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藤罗的“顺”、“悬”、“散”,都写得活灵活现。而写五月岛上的绿色,则写它的“春深似海”,绿意无限,至于写五月青岛的人事活动,则各有千秋。写少女们是寻“有画意的景儿”,学生们“随着花草都复活了”,生意人“预备呀、忙碌呀”。抓住了这些词语,使引导学生阅读边讨论,理解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五月青岛的景色美,人情美,进而理解作者含蓄的悲愤之情,因为“五月一过,青岛几乎不属于青岛的人了”,青岛美丽的山水风景也将失去意义,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四,分析艺术形象,辨别美丑,鉴赏形象美。
不论是借物咏人的描写自然美的作品,还是叙事写人的反映生活美的作用,都要通过塑造艺术形象传情,以情授理的。如叶圣陶所说:“好的文艺作品中总含有一种人生见解和社会观察,这对于我的立身处世都有极大的关系”。描写自然美的文艺作品,如《白杨礼赞》、《海燕》等都是借物咏人,托物言志,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歌颂人们的高尚情怀,讴歌伟大的时代精神。对于反映生活美的作品,尤其是描写人物的文章必须分析艺术形象,鉴别和欣赏艺术形象。例如,冰心的《小桔灯》一文,先是简单地勾勒小姑娘的外貌:“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着一双草鞋”,让人马上觉得这是一个身体瘦弱、家境贫困、生活艰苦的小女孩。进而作者又通过小姑娘做小桔灯的一系列动作:“拿、穿、挑、点、递”,反映其细心灵巧、纯朴体贴的品质,文末小姑娘所说的“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更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