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文章写作例讲

作者: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 滕加军|  时间:2004/12/17 17:19: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82
  
  不少学生觉得游记类的文章难写,其实,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写好游记类的文章,除了要掌握“移步换景”的写法和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外,应着重修炼两种“功夫”:
  一是善“酿蜜”    在游览过程中,视觉上的“景”和“事”很容易摄进我们的大脑,但如果只写视觉上的信息,会使人觉得内容贫乏,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必须学会采集与景点相关的人文资料----包括传说、神话故事、乡土民俗、名人轶事、诗词典故等,使之成为文章之“蜜”;凭借它,必能丰富文章内涵,平添引人入胜的亮点。
  二是巧“串珠”   引述人文资料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亦即一一对应。在“移步换景”过程中,换到哪个“景”,才能亮出相关的人文资料,切不可错位;如果同一“景”涉及几个人文资料,应该择取最有价值又最有趣味的人文资料,实在需要都写出来,应按“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至于“景”与人文资料的位置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应随机应变,因“需”制宜。总之,“串珠”既要恰当,又要灵巧。
  请看曹丽云同学的习作《寒山寺游记》: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镇。循着枫桥路走到底即到枫桥风景区,再沿指示牌行进,九十度转角后,渐见寒山寺山门。 
  买票进了门,寺院很小,清幽的院落里种植着标志中日友好邦交的银杏树,据说此树有公、母之分,也有恩爱之情,真妙。
  凑巧一群香港的游客进了寺院,导游讲解着关于寒山寺,关于十全、阿德和尚的典故。我也跟在团队后面,一边听着,一边想象着十全、阿德丢掉斯文争争吵吵的情景,想象着寒山寺多少年来屡起屡伏的繁华与没落。我很虔诚地上了钟楼,朱红厚重的木制楼梯极为徒峭,前面游客的脚就在头顶上。传说,钟鼓之下的地藏菩萨在三道钟声之后,会将地狱之门打开,降福消灾,一福二禄三健康。我抡木击鼓,因为过于小心,第一击太轻了,钟声响起时,短暂,沉闷,嗡嗡然。
  沿寺院正轴,向东走到七级之塔,不多不少七级,正是应了佛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屠”之说。寺塔四面皆门,门外是围廊,塔楼檐角平挑,四角挂铃。拾级而上,至塔楼第二层,站在东塔门门槛上,风来,环绕在周身,强劲却又温和,我站在那儿不动,感受着风。
  出了寺院,已是下午四点多,阵风吹过,枝叶摇曳,如波浪涌过。这时候,我突然想起唐朝张继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恍惚中置身于古雅的历史之中。啊,苏州的确是一个历史与时代交融共存的城市,但愿这两种文化内涵能一如既往地在苏州繁衍下去。
  点评----这篇习作在“酿蜜”和“串珠”两方面是颇有功夫的,作者善于捕捉视觉以外的人文信息----四个传说和一句古诗,并把它们一一对应地穿插在所见的实景实事之中,这样虚实结合,相映成趣,是一篇较为成功的习作。
 
 
   作  者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教研员    滕加军  
   电话:0523-----5685703  手机:13775662597
   Email:  tjj5685703@163.com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