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回归课堂
作者:角杯中学 李明霞 时间:2008/5/28 9:26:5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45
而要承担起这一点,我们教师就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尽可能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新情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不再缺席,让学生在思维中获得一些满足。要做到这一切,最主要是我们教师自己要读懂每篇文章,要吃透教材,在备课上下功夫。“于无疑处生疑”在往往看似简单最平常的地方,也是别人最易忽略的地方,设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一、设计丰富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
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是启迪知识宫门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阅读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切不可让学生成为“座上客”,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教师要设计丰富的课堂提问,千方百计让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开动并运转起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在探索中进一步思考更新、更深刻的问题。如在教《荷花淀》时,讲到水生从区上开会回家与妻子对话这一段,我问学生,水生把参军的事告诉妻子后,妻子回答说:“你走,我不拦你。可是家里怎么办”,这个句子在印刷时印刷工人错把句号改成逗号,孙犁知道了大发雷霆。为什么作家这么在乎一个小小的标点呢?问题提出来,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比较,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如果改为逗号,那么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是假,以‘家里怎么办’为由抢后腿才是真。采用句号,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一方面水生嫂深明大义,由衷地支持丈夫参军;另一方面又需要丈夫的理解,需要丈夫的爱怜。何况他参军后,家里的事确实有困难,前者刁滑,后者温柔多情。”他的发言博得了同学的热烈掌声。接着我就趁热打铁又问,同样在水生对妻子说的话中也有一句话的标点不能改动,这个标点是哪个标点,它表现了水生怎样的心理?然后让他们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调动课内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
教师有丰富的积累仅仅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因为思维意识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建立在对学生知识准确认识和科学预测基础上的思维习惯培养,才会在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换言之,激发学生的思维习惯一定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如教学《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在导语设计里,我问学生一般咏秋景诗词的基调是什么?让学生在记忆中寻找,学生想到“悲秋”“伤秋”,并很快找出“风急天高猿啸哀”等诗句来印证。我又启发学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并用四字短语概括诗人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学生们答“生机勃勃”“生气盎然”“美不胜收”。当学生的热情高涨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经阅读后发现问题:作者在诗中为什么要用“红”不用其他色彩的词?如何理解“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等等。
三、呵护质疑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兴趣
尽管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希望也始终在努力引导学生以课堂教学内容为轴心来质疑,但原则上不应否定、责怪学生提出的似乎离题万里、刁钻古怪的问题,也不应圈定提问的角度和内容,而是把质疑的权利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钻研问题的前提下,无所顾忌地提出所想的任何问题,没有任何约束地大胆质疑。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相当宽松的气氛。如在教读汉乐府《江南》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时,有学生认为这四句单调、乏味。我便引导学生思考诗中“东、西、南、北”四字的含义,并让他们思考与《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东、西、南、北”四字有何不同?这一提问不仅点亮了课堂,而且诱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自然而然地从想问到会问、善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尽可能多地把思考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究热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在课堂中学生将会时时闪耀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为课堂教学增添风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